在调整中培育学科生长点 2002年,对报考南京政治学院军事历史研究生的考生来说有些措手不及—— —研究生招生简章上军事历史研究的方向起了新变化:原来的3个专业研究方向裂变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战后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历史等多个研究方向。 在军事历史学科的发展道路上,这已是第3次变革。紧贴时代需要,在拓展中聚焦,在创新中摒弃,在延伸中有规划,始终是这个学科发展变革遵循的主旨。在课程设置上确立“三三制”原则,即每3年对课程进行一次改革,保留三分之一,调整三分之一,创新三分之一,将学科的重点始终锁定在军队建设发展的关节点上。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当代史研究”也是军事历史学科改革的重点。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这个学科的专家们敏锐地意识到西部开发与国防建设休戚相关。他们在全院开设了维护祖国统一与安全热点问题系列讲座,吸引了大批学员。 老树枝头开新花。一些传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不断发展,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世界史》延伸出了《中国周边地区军事与防务研究》课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衍生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战史》、《中国国防建设与反侵略军事斗争》、《中国军事现代化》3门课程。近年来,该学科共调整改革了50多门课程,使课程体系始终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同频共振。 在转变中“淘”出人才方阵 几年前,军事历史学科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青年博士教员转业,曾在全院上下引起震动。原因是这位青年博士研究的课题离部队需要太远,怎么也不愿随学科专业的调整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调整,课程教材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避免地在教员队伍建设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场变革中,教员必然要做出痛苦的抉择:要么放弃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向新的领地发起冲锋;要么厮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新的改革面前被淘汰出局。 几位学科带头人带头进行了转变:李佩良教授专攻民国史20余年,48岁时转而研究军事历史,潜心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战史;季云飞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军优秀教师,曾先后因为学科建设的需要3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 “学问大不大,关键看他对现实的发展推动有多大。”学科带头人、历史学系宗成康主任说,“历史研究不是钻进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服务于现实。判断研究成果的价值就看是否对军队的建设有所促进。” 系资料室每年购进几千册军事历史研究资料,教员们合上一本本原本已经翻得卷了边的研究资料,打开一本本刚刚购进的新书籍,开始了新的跋涉。为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有分量的科研成果,教员们呕心沥血,埋首耕耘。 凤凰涅槃,重创辉煌。如今,军事历史学科已“储备”了一支包括28名正副教授和26名博士、硕士青年教员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在学院最新公布的18项科研一级精品中,军事历史的研究成果就占了11项。近两年该学科有200多人次走向科技练兵一线部队,把近百项成果运用到军事实践和思想政治工作中。 在实践中创新育人机制 红色井冈山,革命圣地延安……军事历史专业的学员们一边踏寻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足迹,一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对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反刍”。经过深刻的思考,学员们在结束调研时也完成了毕业论文。走出校门学理论,这是军事历史学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镜头。 既要让学员走进历史,又要让他们回到现实,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以致用。这是近年来军事历史学科培养学员的不懈探索。他们创建了教学基地、社会调查、锻炼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把新兴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重点建设部队作为新的教学点,用活用足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这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帮助学员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不断拓展学员的学术视野。他们坚持实行“一张文凭多个专业合格证书”的主辅修制度,鼓励学员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跨系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从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杨京钰,1998年考入该院军事历史专业,起初对学科有误解,认为学历史就是成天和“故纸堆”打交道,不能实现自己在部队大干一场的人生理想,于是提出了退学申请。在战史与战例的研究中,教员带着学员到昔日淮海战役的战场考察。对照军史上的经典战例,学员们进行了一场实地演练。杨京钰突然发现军事历史研究也可以如此鲜活和富有现场感,返校后主动撤回退学报告,沉浸在军事历史里,乐此不疲,毕业论文还被评为优等。 据了解,近年来军事历史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人均发表论文1.8篇,研究生人均发表论文5篇以上,毕业学员百分之百申请到边远艰苦地区部队任职。-->(解放军报 2003年06月23日 第8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