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测试历来命题难、做题难,难在,没有答案,老师也不敢说会做题;有了答案,学生未必就能凭答案读懂文本。其实,阅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理解文本总是从模糊到清晰,从表层到肌理的。而答案是深入骨髓后提炼的结果,因此,学生仅仅凭答案有可能依然对文本一无所知。 苏州市期中统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有一道题,应该说没有难度,可是很多考生拿不到分,关键是拿到答案后,自以为理解了,结果对文本仍然是距离较远。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6分)5.补充两则史料指出了《茶经》的错误,完善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茶经》没有明确北方饮茶风尚传播的具体时间,而《日知录》明确到了公元前316年这个时间节点;《茶经》没有明确南方茶文化盛于北方的时间区域,超 然 客公众号而《洛阳伽蓝记》把南方茶文化盛于北方的时间区域后推到南北朝前期。(6分)有考生说,一看到“用意”两个字,就想到了作用题,于是把作用题的套路立马搬了过来,从结构上、内容上、效果上等胡诌了一通,与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当然拿不到分了。这类考生属于根本没阅读,其学习也是假学习;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当看了参考答案后,有的考生作试卷分析,认为:没有拿到较好分数的原因是,“用意”题必须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答。这个反思表达了什么?只表达他看到了参考答案的样子,还表达了他并不懂文本。如果把这个反思又当作一种套路模式,将是对阅读的又一次伤害。而我发现,现在从老师到学生几乎进入了模式化思维,一遇到题,总是要把这道题归到某种类型上去,然后总结规律框架,形成答题模板。我们来看这个语段,其实非常简单。第一句话“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是对上文的总结,上文指出了《六之饮》的不足。第二句话“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有两个关键词“关键性史实”和“两件事”。“关键性史实”强调能够佐证《六之饮》之不足的关键性史实,那么什么是“史实”,就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无非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具体内容;何谓“关键性”,就是能改正之前结论的数据、事实等。按照这个思路读下去,下面所举的两个史实就是强调了具体的时间和区域。如果,老老实实地读透了这段话语句间的关系,答这个题并不难。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并不是一点没读文本的胡答,而是只在大意上靠拢,比较,能答出是佐证《六之饮》之不足的用意,但很少有考生能扣合“关键史实”来作答的了。一方面,考场是个特殊空间,难以让人沉心阅读。另外,与题干表述也有关系。“用意”的指向是很宽泛的,而一般情况下,往往指向语段的核心观点,这就是考生只答第一个答案要点的原因。现在诸如“功能”“作用”“价值”之类的题目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向宽泛,限制不紧,考生思维难以准确聚合。我们的命题表述语言有待研究。如果这样来设问: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使《六之饮》原来的结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不是可以更清楚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