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展细读丨看!噩国青铜器上的13张面孔

 悠游水草 2021-11-19

图片


     一 · 看 

从兽面纹上的眼睛讲起

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数千年前青铜器上的神秘纹样,用它们的“眼睛”注视着古往今来的人们,令世人深深为之着迷。在这些长有“眼睛”的青铜器中,有一批材料尤为独特。它们整体近似兽面,但鼻翼圆润隆起酷似人鼻,眼睑结构也更像人目。因此,有学者称之为“神面纹”。

改换容颜,这是古人对周遭变化的亘古注视

似兽又似人的“神面”眉眼弯弯,嘴角上扬,仿佛露出神秘的微笑……看到它的人们,有的感到亲切可爱,也有的觉得狰狞威严。古人为何要创造出这样一种神秘的形象?它们究竟代表了什么含义?历经数千年,“神面”不语,只是默默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变幻,任凭世人的瞻仰与迷思。

图片
图片
兽面纹卣(“神面纹”局部)

西周早期

2007年随州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二 · 也看 

流转千年,这是学者对传奇历史的倾情回眸

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青铜器,来自一个同样神秘的古国——噩国,它不见于史册记载,长久以来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7年随州羊子山和2012年南阳夏饷铺的考古发现,给学者研究噩国带来了新的线索与思考,令噩国研究迎来破冰之时,使世人得以窥见噩国数千年前的历史浮沉。

跨越千山,这是观众对他乡遗珍的精彩瞩目

为探寻噩国历史踪迹,上海博物馆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私人藏家处多地借展文物,加上馆藏,共呈现60件精心遴选的噩国青铜器。这些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国青铜器,走出了汉淮旧地,跨越了千山万水,首次聚集在上海,相信它们会给观众带来一次难忘的上古历史体验与艺术享受。

学者、文物、观众之间,三种各不相同的“看”。

视频最后出现的分别是上海博物馆保卫处张华强、环境管理部朱金玉、行政科刘侠,他们代表在展厅为观众服务的工作人员,用微笑向观众表示欢迎。

     三 · 再看 

博物馆为参观者带来解读文物的更多视角

当请参与展览的专业人士为我们推荐一件展厅内最值得观赏的文物时,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带有“神面纹”的器物——兽面纹卣和噩侯方罍。噩侯方罍的各个角度上共有13张注视着世人的“神面”,也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为观众带来了13种观看“神面纹”器物的独特视角。期待观众追随研究者的眼睛,从不同视角重新看一眼这些带有别致眼睛的噩国青铜器——

图片
图片

噩侯方罍(“神面纹”局部)

西周早期

2007年随州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视觉感受

 崔佳

上海博物馆保管部

青铜库房保管员

我推荐“噩侯方罍”。

上海博物馆的馆藏青铜器非常丰富,有藏品八千多件。但是,像噩国青铜器这种器型庞大、纹饰奇特、造型别致的青铜器,在上海博物馆的收藏中是没有的,也没有相似的,足以显示它的独特之处。

图片

噩侯方罍上的“神面纹”

 金靖之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

“汉淮传奇”展览统筹人

我推荐“噩侯方罍”。

作为展览部的工作人员,我第一次去随州看文物、确定展品的时候,第一眼就觉得这件器物很特别。首先,它的“神面纹”和普通青铜器的兽面纹不一样,眼睛非常独特;另外,由于土质的关系,这件青铜器上的铜锈是泛蓝的,颜色也尤为好看。总之,方罍身上仿佛带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片

噩侯方罍上的“人目”与蓝锈

 马今洪

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主任

长期从事青铜器研究和鉴定工作

我推荐两件“兽面纹卣”。

这两件卣十分“大气”,体现了西周早期的典型风格,其上的眉目具在的兽面纹(也有学者称之为人面纹、神面纹、鬼脸纹等)也非常有特色。

除了目前出土的带有“神面纹”的四件器物之外,保利艺术博物馆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搜集到过一件与之类似的卣,对其真伪曾有很多争议。我们上海博物馆的老馆长马承源先生,还就此写过文章,在之前未有相似纹饰器物的情况下,对其年代做出了精准的判断。直到羊子山的这件“兽面纹卣”出土后,这种兽面纹青铜器的时代才被证实为西周早期。这是由考古发现平息了学术争议、印证了学术观点的一个例证。但是,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那件因为不带有“噩”的相关铭文,仍然不能断定就是噩国青铜器,只能说与噩国青铜器较为相似。

此次展出的“噩候卣”出土于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不但可以确认是属于噩国的青铜器,而且从造型、纹饰、铭文上面都非常值得仔细观赏,很多细节非常有趣,例如提梁两旁立体的、带有象鼻的一对兽首就很出彩。

图片

神面卣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铭文特点

 陈杰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考古学者

我推荐展厅进门右手第一件,“噩侯方罍”。

这件方罍器型高大,且方罍这种器型在商周时代是比较少见的。另外,方罍上的浓眉杏眼、象鼻等造型,都是噩国青铜器上比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非常典型的地方特色。

这件器物不仅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同时也有重大的史学、考古学价值。它的铭文写道:“噩侯乍(作)氒(厥)宝彝”。在随州的考古发现之前,有零星的文献记载“噩国”,也只有一些馆藏青铜器上发现相关铭文,但是对噩国的地点不是特别明确。随州羊子山4号墓的发现,带有“噩侯”铭文青铜器的出土,不仅确证了文献的记载,也为了解当时噩国的地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噩侯方罍上的两处铭文及其拓片

“噩侯乍(作)氒(厥)宝彝”

 李孔融

上海博物馆青铜部

“汉淮传奇”展览拓片制作者

我推荐“噩候方罍”,它的拓片观众观看时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在制作拓片时,并不是所有铭文都在器外人们视线所及之处。在此次展出的青铜器中,很多器物铭文位于器盖内部,有些铭文位于器底。这时,拓印就类似于“盲操作”。

在中心柜中展出的这件“噩候方罍”,是拓片铭文很有趣的一件。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它的器盖拓片铭文最后是带有一条白线。这是因为方罍的盖铭在盖内顶部两个面上,中间有一个折角,上墨时折角处受墨最少,所以拓印出来就呈现出一条空白线条的形态。通过观看拓片观众可以更方便了解器内铭文的位置。

图片

噩侯方罍盖顶内侧铭文的拓片过程

    器物组合

 丁唯涵

上海博物馆出版摄影部

“汉淮传奇”展览图录编辑

我推荐“一尊二卣”的组合。

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一尊二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铜器组合方式。而在以前的展览和照片中,两件卣和一件尊的组合往往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展柜或照片中,很难被观众直接看到。但这次我们在编辑图录时,特地将“一尊二卣”放在一起拍摄了一张照片,凸显了这种器物组合规律。

图片

噩国青铜器中

带有“神面纹”的一套“一尊二卣”组合

 韦心滢

上海博物馆青铜部

“汉淮传奇”展览策展人

我推荐“噩候方罍”。

一方面,这件罍是方形器,等级较高,铸造工艺复杂。一般只有高等级贵族墓葬才会出现方形器。另一方面,西周早期酒器组合中,一般常见的组合多为“一尊二卣”的搭配。而在随州羊子山4号墓中,不仅有两套“尊卣”组合,“方罍”的加入更显示出了使用者身份之高贵。

图片

四周折角、扉棱外凸的噩侯方罍

    铸造工艺

 廉海萍

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

古代青铜工艺研究

从器物造型和制作工艺来说,我推荐“兽面纹卣”。

这件卣的主体工艺采用了陶范铸造法,只有很少的部件使用了分铸铸接法。陶范铸造法有个特点,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器物时,要分别制作的陶范会比较多。并且,由于在最后铸造时需要将所有陶范组合起来,分块越多,那么组合时出现的误差就越大。所以几乎全部用陶范来一次性铸造这件卣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这件卣采用了“等壁厚”的设计。观察器物的内壁可以看到,从外面看上去比较突出的部位,内壁则是向外凸出的,尽量保持了壁厚的一致性。这是由于铜、锡、铅青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比较宽,在铸造器物的时候,如果壁厚相差比较大,就可能会产生比较多的缺陷、或者使得铸造不容易成功。在铸造时保持器壁厚度均匀一致,这也是噩国青铜器的一个特色。

总之,无论是分范组合,还是壁厚设计,都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达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

图片

兽面纹卣器壁内部的凸起

 丁忠明

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

古代青铜工艺研究

我推荐“噩侯方罍”。这件方罍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完美,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它还具有非常严谨的制作理念。

西周早期已经有了很发达的“分铸”技术,即把各个部件分开铸造,然后再结合起来。但这件方罍主要采用了难度更高的“浑铸”技术,也就是尽量一次性铸造完成。除了罍身肩部的两个象首外,其它包括扉棱、兽形耳、鋬等表面附件均为“浑铸”,整体上给人以浑然一体的美感。

此外,方罍在制作上是非常严谨的。首先体现在其盖顶部的鸟形钮。铸造时,为了形成铸件内部的空腔,需要使用泥芯。在普通的青铜器中,泥芯头是会露在器表的。但在这件方罍的鸟形盖钮上,尽管露出的泥芯头是隐藏在器盖内侧的,从外观上无法直接看到,但在罍盖铸成后,泥芯头仍然被挖掉,并使用青铜液再次补铸,完美包裹住了内部的泥芯。这种严谨的制作技术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另一个体现制作严谨性的细节是象首。事实上,象首是非常复杂的附件,难以一次铸造完成,因此采用了“分铸铸接”技术。象首的内部原本也留有大块泥芯,但这些泥芯后来全部被一点一点地挖干净了,象首内的空腔在铸接时被重新填满了青铜液。这与当时普通青铜器的铸接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铸接时一般只需要将口上的泥芯挖去很少一些就足够了。运用X-CT技术真实地呈现出这些制作上的细节,不仅反映了当时工匠的制作理念,也体现了制作技术的地域特征及差异。

图片

X-CT摄像下噩侯方罍上的铸造痕迹

 张珮琛

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

青铜修复师

从文物修复的角度,我推荐“兽面纹卣”。

湖北地区的青铜器受到地下水位和埋藏环境的因素,不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有些由于土层挤压等原因,部分出现了变形、破碎等病害。包括这对卣在内的许多青铜器,现在能够以清晰完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得益于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修复。湖北省博物馆的青铜文物修复实力在整个长江中游地区也是比较强的。

这些青铜器的修复是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与现代文保科技结合的成果。现代科技介入文物修复之后,使传统的修复更为安全、严谨。在修复之前会对器物进行全方面的检测,对它的成分、结构等做了比较精细的分析和病害评估。有些器物在整形过程中,修复人员还自己研发了整形器,对变形的部分进行整形。最后将表面做旧、做色,使得其在视觉上比较统一。

图片

通过修复师妙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兽面纹卣

    其他角度

 伍靖慧

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

“汉淮传奇”展览形式设计者

我觉得最好看的就是“兽面纹卣”。

在布展时我们发现,“噩国卣”上的提梁不但细节非常精致,工艺水平也非常高超。这两件器物在地底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被考古人员发掘出来后,它的提梁居然依旧能够转动,不禁令人震撼!

图片

 张旭东

上海博物馆出版摄影部

“汉淮传奇”展览文物摄影师

我推荐“噩候方罍”。

噩侯方罍是一件相当复杂的文物,在为其进行摄影时,我发现它的底足内部还有一个铃铛,和我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噩侯簋的底部是一样的。但是很遗憾,这件方罍器型硕大,匆忙间没有办法将它翻转侧放以拍摄其底部的铃铛,这也是此次图录摄影工作中我的一个遗憾。

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噩侯簋,倒过来后它的底足内部是方形的,而上方则是圆形的,在圆形中央悬挂了一个铃铛,构思精妙奇巧。

图片

噩侯簋底部的铃铛

噩侯方罍底部的铃铛与之类似

 诸诣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

“汉淮传奇”教育活动策划者

我推荐“兽面纹卣”,隐藏在卣中的各种动物值得大家专门来展厅留心找一找。

普通扉棱在商周青铜器中很常见,而这件卣的扉棱却被赋予了与动物有关的生动内涵(方罍上也有类似设计)。在卣身“神面”两侧,各有一道扉棱,乍看是对耳朵,但细看又是立姿鹦鹉。虽然在青铜器中不常见,鹦鹉形器在当时的玉器中却非常流行。这对鹦鹉无论在厚度还是外观上——高耸的羽冠、内勾的鸟喙、对张的双趾——都与玉器相似,这令我感到特别有意思。另外,在卣器、盖“神面”正中,也有一道扉棱。常见的扉棱完全与器身相连,而此处却在“神面”嘴唇以上的部分都是悬空的。这条由扉棱化作的“象鼻”不仅向上卷起,而且顶端还略微向上下岔开,像极了象鼻尖端的鼻突,造型可谓夸张有趣。

图片
图片

兽面纹卣扉棱上的鹦鹉和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鹦鹉

图片
图片

兽面纹卣扉棱上的象鼻和真实的象鼻(图源网络)

除了此之外,卣和方罍中还隐藏着很多其他动物,如夔龙、凤鸟、饕餮、蛇等,几乎涵盖了商周时期所有常见的动物形象。如果将动物眼睛也算进去,那卣上除了14双“人目”,还藏着另外10对眼睛;而方罍上除了13双“人目”,则藏着另外30对眼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噩侯方罍上的另一些眼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兽面纹卣上的另一些眼睛

每个博物馆展览的背后,都离不开研究、保管、文物保护、展览、陈列设计、出版摄影、教育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虽然博物馆人的分工不同,但我们希望从更多视角向观众传达出文物的历史与故事、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成就与风采的初心不变。在此,向所有为展览付出的工作人员致敬。也欢迎广大观众走进上海博物馆,参观这场由众多文博工作者共同呈现的展览盛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