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肠轴、肝肠轴、肺肠轴…事实证明:肠健康才能常健康

 菌心说 2021-11-19

内容要点:

1. 脑肠轴

2. 肝肠轴

3. 肺肠轴

4. 皮肠轴

文章图片1

肠道可不是只吸收营养,排泄,放屁的器官,它掌控了人体70%的免疫系统,肠道内坏菌的增加,不仅会造成各种癌症,还会导致过敏,皮肤粗糙,肥胖等各种疾病,肠道环境恶化还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抗压力下降,所以身心的所有问题来自于肠道,一点也不为过。

脑肠轴

过去人们认为胃肠道是受控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但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深入,后来发现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调节其实是双向的。因此把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形成的双向通路称为“脑肠轴”,胃肠信号经脑肠轴投射到中枢的躯体、情感和认知中枢,对各种胃肠刺激产生反应。相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调节了机体的内脏感觉和活动功能。肠道和大脑之间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对话,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有三方面:迷走神经、神经递质、肠道菌群。大脑和肠道共同调节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新陈代谢、大脑发育与健康等。

文章图片2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表明:89%的帕金森、老年痴呆、急躁、焦虑、抑郁、失眠、头疼头晕与脑肠轴失调有关。83%的胃疼、腹胀、肠胃炎、便秘、腹泻与脑肠轴失调有关,由此可见脑肠轴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极其重要。

肝肠轴

1998年马歇尔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从此肝脏疾病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就逐渐受到关注。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血液循环(通常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固有免疫系统如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KC)等被肠道产物激活,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可进一步造成肠道黏膜及远隔器官损伤。因此,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是治疗肝脏疾病的开创性治疗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法。

肺肠轴

研究发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很多慢性肺疾病患者,常同时患有炎症性肠病(IB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等胃肠道疾病;此外,哮喘患者往往存在肠黏膜功能或结构的改变,COPD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肠-肺轴”是双向的。许多胃肠道疾病在呼吸道都有表现,呼吸道感染也伴有肠道症状。将近50%的成人IBD 患者或1/3的IBS患者,即便没有明确的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史,也常存在肺部炎症或者肺功能损伤。

因此,消化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系统影响到呼吸道,而呼吸道菌群紊乱也可以通过免疫调节影响到消化道,这种肠道和肺部相互影响的作用称为肠-肺轴。

文章图片3

2016年李兰娟院士团队发现,对H7N9感染的病人辅助实施微生态制剂的治疗,能有效的防止H7N9病毒导致的微生态失衡的继发的细菌感染。除了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外,适当的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杂粮、粗粮、菌菇类食物、红薯、山芋、玉米粉、荞麦、燕麦粉等的摄入,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还可按医生建议, 适当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制品巩固微生态平衡,从而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皮肠轴

人体弱酸性保护膜和毛发共同形成了微生物群落的良好基质。它和肠道菌群之间是可以沟通的,称为皮肠轴。简单说,肠道菌群产生的营养物质,可以影响皮肤健康,同时健康的皮肤结构有利于皮肤菌群的生态环境,皮肤菌群和肠道菌群可以相互沟通。

食物肠道过敏,在身体形成了免疫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随着血液在身体内游走,而在身体的薄弱环节表现出来,走到皮下可能形成湿疹,皮炎。走到支气管形成哮喘。走到大脑或者神经,引起学习能力障碍。走到关节,引起关节的炎症和疼痛。可以说,我们身体80%以上的不适,都是食物肠道过敏引起的。

文章图片4

疾病的预防少不了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戒烟酒、保证睡眠充足,但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人群,我们更建议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节体内菌群结构,我们可以选择性的补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大部分益生菌都可以促进肠道消化,但是想要对疾病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就有点困难了。外来的有益菌只能在肠道内待24小时,因为是外来菌类,肠道会自动识别,想要保持稳定,可以选择自体菌,持续补充,才能长久获益!

健康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可以释放消炎物质,使免疫系统保持平衡,控制毒素的吸收与积累。因其是自体菌,所以对人体不存在毒副作用和兼容性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