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站台,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和母亲是最亲密的,心灵上“你不分我,我不分你”,这个时候妈妈就是我们的全世界。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可以像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我们的人格和为人处事模式。如果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不好,或者说母亲爱孩子的方式存在缺陷,那势必会成为今后的阻碍,甚至会成为一道过不去的“坎”。著名心理学家荣格(Jung)说,母性指向亲密,指向融合;父性指向分离,指向规则。所有的婴儿早期最先是与母亲互动的,这会形成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如果说爸爸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二级助推火箭”,那么妈妈则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级助推引擎”,在三岁以前,孩子会与母亲形成一个共生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在三岁以后,孩子会经历分离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开始走向这个世界,所以与母亲的心理分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这决定了一个成年人能否把握好人际关系中亲密和距离的尺寸。  其实你和你母亲的“关系”,早已决定了你的命运,只是你浑然不知。母亲对男孩的影响一个男人的爱情或婚姻模式,取决于他童年时期和母亲的关系,这个观点,最先由武志红老师提出,他认为男人找的对象,是具有母亲缩影的另一半,男人都是在寻找童年时期缺失的母爱,找的是潜意识里需要的、渴望的“娘”。 在婴儿早期,母亲给喂食、保暖以及各种让他舒适的行为,会让孩子把母亲作为他快乐的源泉,母亲的一切都会引起孩子愉悦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就像一种奖赏,会激励孩子,同时让孩子感到安全,如果状态良好,孩子就会发育成安全型依恋模式,在以后的成人依恋模式中,他会恰如其分的把握和恋人的亲密距离尺度,这一点男女都一样。在以后的阶段中,母亲和父亲协调影响着孩子,比如父亲此时应该起着中梁柱的作用,如果父亲太弱势,母亲太强势,他们的儿子就会变得自卑,因为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高大的男性形象,而这个形象不应该是母亲带来的。如果妈妈因为强势经常批评指责爸爸,儿子作为男性必然是和爸爸站一起的,当妈妈指责爸爸时,儿子会把自己代入这样的男性角色中。“原来男人就是不如女人的呀”,并且为了获得妈妈的爱和不被指责,他会极力去讨好妈妈,成年后他也会去讨好其他女性,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时,也会自卑懦弱。所以这种性格的男孩长大后会有诸多矛盾,比如容易发展成“同性恋”。由于父亲缺乏男性形象的正确引导,男孩不能正确地产生对自己男性角色的自我认同,从而出现同性恋。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也自卑懦弱,不敢去主动与人交往,会因此错过很多机会。强势的妈妈和弱势的爸爸由于两人角色互动颠倒,男孩学不会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比如异性间的交往)。当男孩在一个集体中,常常比不过其他男生,被嘲笑“没有男子气概”,很难和同性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慢慢变得孤独自闭。长大后,又很难与异性正常相处,很容易单身。这些都对男孩的影响至关重要。母亲对女孩的影响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同样会效仿母亲的“女性角色”。当然,父亲对女孩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父亲的性格往往成为影响女儿的基石,影响女儿未来的的人际关系。而母亲则起了一个协调作用,如果女孩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此刻母亲就像是“救场丸”或“救命稻草”,帮助女孩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同样以强势的母亲为例,母亲强势容易让女孩自私放纵,成为刁蛮公主。在一些家庭中,母亲和女儿性格相似,比如同样都很要强,同样脾气暴躁,母女两人就很容易关系紧张,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情相同的母女,因为孕妇紧张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胎儿,再加上女性影响孩子的智商,如果母亲厉害,那她一定会有一个厉害的女儿。所以,强势的母亲在教育女儿过程当中,女孩同样会学习母亲这一套并对母亲进行反抗,这让许多母亲“欲哭无泪”。 当然对于女孩来说,强势的母亲比懦弱的母亲好,或者换个说法,女孩在人际关系当中“自负”总比“自卑”好。女孩在亲密关系当中太强势,同样会受打击和失去安全感,这也非常影响她们和恋人的关系。无论是男孩女孩,母亲太强势,都会使孩子没有主见,强势的母亲往往控制欲非常强,凡事都她说了算,她们也经常强势地剥夺孩子的决定权。这容易导致女孩愤怒,男孩逐渐失去自我,而母亲作为家庭中最“厉害的”角色,女孩往往会压抑这种“愤怒”和“攻击性”,被迫听妈妈的话。没有主见的孩子经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一般,妈妈想让他们干嘛就干嘛。母亲包办所有事情,孩子失去自我被妈妈操控,最终孩子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母亲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社交能力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母亲对孩子的未来真的非常大,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成与败。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