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NIGHT 出自晏殊《解厄学》的“求实”,意思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不忧虑欠缺识见和洞察力,当忧思不用心学习进步。 对于晏殊此人无需多言,他在政治领域的贡献我们或许不太熟悉,但是他的词想必我们都背过,会有怎样的领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笔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大学里流传的一则笑话:对于“怎么做红烧肉”这个问题,本科生的回答是“把猪肉放进锅里炒熟即可”;硕士生会把这道菜的主料、配料及制作流程都详细地列出来;而博士生的答案则是厚厚的一本书,书的第一章赫然写着:如何养猪。然后想到那句俗语: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移。
笔者查了一下,貌似这句话是说京剧演员坐科九年。 全句是这样的: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再学三年,游刃有余。 其实很容易理解,学习(戏),最开始学的那三年,什么都不懂,觉得自己最好,哪儿都敢去,但是再学三年呢,进入瓶颈期了,那不得寸步难移嘛,过后再来三年,越学越觉得深奥,摸出门道儿了,也就游刃有余了。 当然网上有人改写这句话叫做,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十年怀疑人生。 然后因为这句话,我了解了一个心理学知识——“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那些很菜的人,因为自己的见识、能力不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很多自己认为是正确而无误的判断,其结果呢,却是贻笑大方;而那些很厉害的人,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多,反而陷入一种固步自封,自卑到怀疑自己,从而采取一种极其谨慎的态度,变得优柔寡断。像极了贝特朗·罗素的那句话,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晚间在微读看到一个书友,在读书笔记中更新书评,内容是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了了数十字吧,只是标题是《2021年第一百七八九本书》。 笔者无意去抬杠,毕竟有些书籍读来确实乏善可陈,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是一本十几万字的书只读了十来分钟,就读完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种行为。也许有人会说,万一人家读过纸质版呢,只是来这边备注一下读完?如果这样的话,只是单纯来炫耀一下读过很多书?那这书是白读了吧?而笔者更相信,所有的阅读最终都会通向一个终点,即我们的所思所想。如果连这一点都还没想到的话,那读再多的书也只是一个书架罢了,徒有其表。有人给我解释说: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5、无所谓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 听后只道,觉察、自省、开悟,找到自我。 你说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