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一程,水一程

 云是鱼的知己 2021-11-20

                      1.

     我国的山水画在构图、笔墨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最早的山水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如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具有着“人大于山”的夸张;魏晋名士把苦闷的心寄情于山水之间,使山水画从人物画中慢慢分离出来。

     因此,我国的山水画与精神、笔墨和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水画家笔下的色彩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有“五色聚集,物象历历具足”的特点,属于归纳后的给予。

                    2.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政治的统一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称为第一幅完整意义的山水画。

     唐朝对绘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构图方面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和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被人们称为“大小李将军”,他们的作品用色浓丽,画面的格局宏伟华丽,装饰性强;从而确立了青绿、金碧山水的风格,被后人推崇为“青绿山水”的鼻祖。

    宋人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悟和观察,在院体水墨山水的发展中,夏圭(《松崖客画图》)、梁楷(《雪栈行骑图》)等人运用画院的程式作为表达动物世界的手段之一,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伦理纲常的意义,使山水画得到了众人的普遍认同,山水画在此时也便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北宋著名的三大家有:李成、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他们的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构图饱满、以水墨为主来表现画面;其次,还有许道宁、王参等作品都很精美,大多数以表现黄河两岸的山水风光为主。

     燕文贵的“燕家景致”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以赵令穰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小景山水”独具魅力,代表作《湖庄清夏图》;以及米氏父子创立的表现江南迷蒙烟雨的“米氏云山”;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的最高成就。

    “山水小品”是北宋山水画成熟的一个分支,起初多做装饰用,实用的功能较强,风格受文人画“率性达意”的创作方式和古人“以简为宗”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大致有:《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图画见闻志》、《画继》、《宣和画谱》、《画山水诀》。

     南宋的山水画特点首先表现在“南宋四家”的画面中。“南宋四家”指:李唐(《万壑松风图》)、马远、夏圭、刘松年(“马一角,夏半边”)。

    在元代,汉人处于社会的底层,文人没有入仕的机会,因此,大多数文人选择隐逸于山水之间,山水画便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元代的山水画不仅传承了古代山水画的特点,而且有了自己的创新,尤其水墨山水有了空前的发展,被后人评价为: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他们强调:一笔草草,写胸中之意气。

     赵孟頫开创了元代文人画的风气,他主张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和“士气”(即抒发己心),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有钱选。

    高克恭(回族画家)、任仁发继承了赵孟頫“若无古意,虽工无意”的主张,及张载著名的理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

     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有《写山水诀》。

     元中晚期的著名画家有“元四家”,即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他们从内容到笔墨都追求“士气”,他们弘扬了文人画的精神,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他们的绘画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这时期的山水画取代了人物画,使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其余重要的画家有:柯九思、郑思肖、盛懋、王冕等、曹知白等。

    文人们不以画画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书画的结合,画面追求笔触的变化和脱俗的意趣,具有超然物外的格调。

     明代画派林立,早期有宫廷画派和“浙派”兴盛,文人画的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理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对山水画的影响很大。

     明初期的宫廷绘画,代表人物有朱瑞、李在、王谔;浙派代表有戴进、吴伟(江夏派)。

    明中期著名的画派有在苏州崛起的“吴门四家”,取代了“浙派”在画坛上的地位,他们主要以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为主,注重笔墨情趣和诗书画的结合,抒发了宁静高雅的文人情怀。  (沈周《庐山高图》、文徵明《》、唐寅《落霞孤雾图》、仇英《桃源仙境图》。)

      明晚期有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或“华亭派”),他极力推崇文人画,提出了“南北宗论”(按照画家的身份、风格划分),他认为南宗是“文人画”、北宗是“行家画”。

      理论著作有《画禅室随笔》。

    清初的绘画以“摹古”为主,因为闭关锁国和专制政策禁锢了文人的思想,受董其昌影响的“四王”的影响较大。他们提出“日新临摹,宛然故人”的艺术主张,并且迎合了当权者的意愿,被认为是“正统派”。第一代王时敏《仙山楼阁图》、王鉴《仿赵孟頫山水图轴》;第二代王原祁(王时敏之孙)《平林秋光》《仿古山水》、王翬《庐山听瀑图》。他们致力于摹古,力图集古人大成于一身,崇尚“元四家”,他们很少去描写自己的感受,并且,他们发明了干墨枯笔的技法。

    王原祁兼官兼画,以他为中心形成了“娄东派”,以王翬为中心形成了“虞山派”,以恽寿平为中心形成了“常州派”。

   具有创新意识的其余人被称为“创新派”,包括“清四僧”和“金陵八家”等。他们更强调绘画的抒发性,以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并发展了笔墨的技法。

   清初期“四僧”指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庐山听瀑图》),他们都是具有强烈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其绘画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特征,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他们更是受了徐谓的影响,独具创新精神。他们的画对以后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石涛,原名朱若极,又名“苦瓜和尚”,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成就都非常高,他把“一画”的理论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提出了“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借古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等许多有影响的观点。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国破家亡之后出家为僧,他把绘画艺术当成了追求理想和宣泄情感的最佳途径,他自杀了很多次;他因心造镜,因山水寄情,画面常常暗含着凄惨、悲凉的意境,笔墨沉郁含蓄,给人一种“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触,花鸟作品中的“翻白眼”,便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态度,代表作《山水立轴》。

   弘仁,受到倪赞的影响很大,画大多以黄山怪松为题,他的画升华到了一种超脱现实的理想境界,给人远离世俗、山外有山的感触,隐晦地表达出了一种遗民意识,代表作有《长林逍遥图》。

    弘仁也被称为“新安派”代表人物,又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为“海阳四家”,他的画至今为人所追捧。

  “金陵八家”主要指龚贤、樊圻(qi)、吴宏、邹喆、谢荪(sun)、叶欣、高岑、胡慥(zao),尤其是龚贤,他用纯水墨来表现黑白。

   另外还有潇云为代表的“姑孰派”。

  中期之后有受石涛影响的“扬州八怪”,他们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一批画家,他们中有丢官后到扬州卖画的文人以及一生布衣的画家、还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创作理念为“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代表人物有郑燮(字板桥)、金农、汪之慎等。

     清晚期嘉道年间有黄易、溪冈、汤贻汾、戴熙等,属官方画家;“西泠八家”有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把金石之学运用到画作之中,具有一定的文人修养,现在的西泠印社仍很著名。

      晚期还有京江派(也叫丹徒派)以张崟(yin)为代表。

     理论著作有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王原祁的《雨窗漫笔》、唐岱的《绘事发微》、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言录》、da重光的《画筌》、方戴的《山静居画论》。

      我国的山水画,在山水之间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意趣,直到今天,依然是国人们笔墨传情的喜爱之一。

     爱山水、爱自然、爱生活,更爱生命。

       横塘梅公子于2021.5.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