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由于其女性自身特点,从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都有发病的可能。
(一)经前期心境不良障碍
根据目前的诊断标准,经前期心境不良已属于“抑郁障碍”,它是指月经前一周及月经期出现明显的易激惹、烦躁等情况,并且在月经开始后逐渐减轻,月经结束后一周内基本消失。据报道,20%行经女性存在严重的情绪症状,需要积极治疗,3%-8%符合经前期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轻度以非药物治疗为主,比如改变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教育,以及心理治疗。如果非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中重度抑郁障碍则需要采取药物治疗,一般选用SSRI类药物等。
(二)孕产期抑郁障碍
1、妊娠期抑郁障碍
妊娠期抑郁障碍多发生在怀孕头三个月及后三个月。怀孕期间高达70%的孕妇可出现抑郁情绪,10%-16%符合重症抑郁的诊断标准。
处理相关问题时,需考虑治疗与不治疗对于孕妇及胎儿的风险,告知孕妇及家属风险和获益。抗抑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风险,始终没有定论。
一般重症或者存在严重自杀倾向的孕妇才考虑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上一般选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影响主要涉及胎儿、新生儿的发育,以及出生后婴儿的长期发育。
2、产后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障碍通常在分娩后四周内出现抑郁发作,情况基本与抑郁障碍类似。
治疗需要考虑的是哺乳对胎儿的影响,患者代谢的改变等。轻症一般心理治疗为主。情况加重就得考虑药物治疗,一般首选SSRI类药物,其中氟西汀乳汁中会浓度偏高,应避免使用。
相关研究显示,产后哺乳可减少产后抑郁发生的几率。
(三)围绝经期抑郁障碍
治疗上基本遵循抑郁障碍的治疗原则。此外应用雌激素等可以缓解抑郁情绪,可与抗抑郁药物合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