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唐朝之十八 我楚狂人 尽管现在为武则天唱赞歌的人比较多,武则天也确实是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但是在初唐到盛唐间,武则天执政时代(包括高宗病弱,武后实际执政时代)还是处于低谷,前比不上贞观之治,后比不上开元盛世。就是军事上来看,太宗朝、玄宗朝(前期)都是威震绝域,唯独武则天时代曾经一度失去了安西四镇的控制权。 安西四镇,是指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西域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 (今新疆吐鲁番西的交河古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于此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这是唐帝国将士浴血奋战获得的西域边陲的安定。 永徽元年(650)﹐高宗武后罢四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次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城﹐四镇随之恢复。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四镇再罢。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後﹐重置四镇。由副大使﹑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以代焉耆。故从此时起﹐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置换了焉耆)。垂拱二年(686)﹐唐军败於吐蕃﹐四镇再次失守。“拔四镇”直接造成了吐蕃坐大。 在武则天时代曾经发生过一次对安西四镇“拔”(撤除)还是“不拔”的争论(“廷对”),两唐书《龟兹传》和《册府元龟》载有相关内容。《文苑英华》卷七六九,《全唐文》收在卷二一九均收录了崔融《拔四镇议》全文,这是“拔四镇”的主要史料。“拔”的主要动因是认为安西四镇鞭长莫及,靡费人力物力而无实际价值,而当时国家而有了一定的财政困难等等。主张“拔”的方式也有不同,如崔融主张干脆放弃,而狄仁杰则主张借助土著首领的力量安定西陲(见狄仁杰的奏章)。而《唐会要》卷七三所收《请不拔四镇议》(非全文)等奏议则强烈反对拔四镇。 武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平定诸王之乱后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这是一场苦战,王孝杰身为统帅都要在严寒中“裹足步行”,其艰辛可知。在接受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後﹐武则天为巩固西疆的边防﹐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才稳定下定。因此就武则天而言,安西四镇也算自我失之,自我得之。客观来说,武则天一度失去对安西四镇的控制,是受了高宗“不欲广地”的守成思想的影响,也受了目光短浅的大臣“拔四镇”议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内乱。一旦内乱结束,而“拔四镇”的负面影响显现,武则天终于下决心收复四镇,保证了帝国对西域的控制。 此后,直到李隆基时代安西才完全稳定,安史之乱时尽管与中原隔绝,仍然为唐帝国安守边境,忠诚于唐皇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