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为政第二》之4,从心所欲,不逾矩

 农小子 2021-11-20

图片

看原文: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翻一下原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立圣人之志;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在本章,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来自百度)
3、我们结合阳明心学来理解:
⑴“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这里是“学”,是学孝悌,学仁义,学存天理、去人欲,而不能理解成学习普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⑵“三十而立”:
解释一,就是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解释二,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本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知道了“天命”,把回归“天命”设为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⑶“四十而不惑”,这里指对“天命”的存在已经没有了疑惑,但还没有真正理解和知道“天命”是啥东西。
⑷“五十而知天命”,这时才真正知道了“天命”。
⑸“六十而耳顺”,在回归“天命”的途中,克服了大部分的“我执”,一点点在实现“无我”,所以做到了“耳顺”,做到了少被环境所扰。
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无念不善,无念及恶,做到了中庸之道。做到了一以贯之,心之所发,无不合道。
【注释】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中庸》中说,“天命之谓道”。
⑤耳顺: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这里也可以理解成中庸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