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斜颈的患儿,一般情况是在孩子3岁以上才逐渐被家人发现。即使很多家长发现自家的孩子出现斜颈也不会十分重视,认为孩子大一点了自然就会正过来。 事实上有些孩子的斜颈确实不用任何治疗,随年龄的增长自己就慢慢扶正了。但个别孩子并没有自己正过来,并且年龄越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仔细发现,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区别与其他发育正常的儿童,还经常会闹情绪。 其实小儿斜颈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综合性疾病,往往表现为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急躁易怒、不明原因头痛等症状,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肢体震颤、目光呆滞、语句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减退、枕骨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 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枕关节功能异常是小儿斜颈的主要病因,有些孩子的斜颈是因老人抱孩子时姿势不良等后天因素导致的,有些孩子的斜颈是因枢椎齿状突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 中国人习惯了有病乱投医,很多家长没有去医院给小儿进行系统检查就找民间的推拿大师去治疗,结果有些患儿的斜颈不仅没解决,反而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面部也慢慢产生了变形。 其实齿状突引起的小儿斜颈是不能随意推拿的,更不能相信这些大师的所谓复位,否则还有可能对患儿构成生命威胁。 一、齿状突发育不良 齿状突发育不良也叫齿状突发育畸形,齿状突发育畸形可分为齿突发育不良、齿状突分离(齿突骨)和齿状突缺如三种,其中齿状突缺如较少见。有时易将齿骨与齿突骨折不连相混淆。区别在于齿突骨发育较小而光滑,位于寰枢关节间隙的上方;齿突骨折不连有骨折线,发育正常,多数在寰枢关节水平。在近年研究中发现另一种类型的发育障碍,即齿状突短而粗,形如一个完整的齿状突,较正常则明显短小,基底较宽,可称之为“短齿型畸形”。 我在从医以来从没遇到过齿状突缺如的患者,翻阅1993年7月-2008年7月我院的病案资料也没有查到。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我没有临床经验,所以本篇文章不做详细讲解,如果阅读本文的各位战友有相关的临床诊疗报告请留言,道听途说者或者引用他人案例者就免了。 1齿状突发育不良的病因 齿状突发育畸形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齿状突起源于胚胎期第一颈椎椎体的间充质,在齿状突的发育过程中原有两个骨化中心,在胚胎发育第五个月时出现,不久后便融合为一个骨化中心,此骨化中心的骺板位于齿状突和枢椎椎体之间。在正常情况下,此骺板至5岁左右完全愈合,齿状突与枢椎融为一体。在上述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先天性因素的影响,可引起齿状突不发育,造成齿状突缺如或齿状突发育不良;也可因齿状突与枢椎椎体之间横面上的间叶组织持续存在不发生软骨化及骨化,从而引起齿状突畸形。此外,后天性外伤或感染可影响齿状突尖端的血供,引起齿状突发育不良。 2临床表现 Ⅰ型:游离齿状突骨,齿状突与枢椎不融合。 Ⅱ型:齿状突腰部缺如,齿状突尖端游离小骨,与基底部分离。 Ⅲ型:齿状突基底部不发育,仅残存齿状突尖部。 Ⅳ型:齿状突尖部缺如。 Ⅴ型:整个齿状突缺如。 各型齿状突畸形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患儿早期因活动量小,可能无寰枢椎不稳定和神经压迫症状,但存在潜在不稳,头颅的被动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寰枢活动增加,X线片显示寰椎轻度向前移位。 有些患者可能终生存在畸形而不发病。 多数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活动增加或轻微外伤引起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出现脊髓受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疼痛、项肌无力不能支撑头部、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手指精细动作障碍,之后发展为部分或完全性四肢痉挛性瘫痪,甚至突然死亡。有的患者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请患者阅读博乐健康2008年12月6日发表的文章),少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 体征主要有颈椎活动受限、枢椎棘突隆起并有压痛、棘突旁肌肉压痛、枕颈曲线平直;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hoffmann征)和巴宾斯基征(babinski征)阳性、髌阵挛和踝阵挛可引出。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高位颈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或呼吸麻痹。齿状突畸形多见于一些骨结构不良患者中,如:黏多糖病、脊椎骨骺性结构不良性侏儒等,还可同时合并颅底扁平或凹陷等其他枕颈部畸形。 3诊断 ⑴要点 齿状突骨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十分明显,症状和体征可以很轻微,也可有明显的脊髓压迫或者椎动脉受迫。 表现的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斜颈和寰枢关节局部受到激惹所引起的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可由创伤后一过性的轻瘫到因脊髓受压迫所引起的完全性损害。尽管可完全缺乏上位神经元损害的症状,但可有平衡能力减弱或消失伴上位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 椎动脉受压引起颈椎和脑干缺血,导致癫痫,晕厥,眩晕和视觉障碍。颅神经不受累则有助于齿状突骨与其它枕椎畸形的鉴别,因为脊髓撞击症状多发生在枕骨大孔下方。 ⑵通过影像学检查 通常根据在常规开口齿状突位的X线片上,能够做出齿状突畸形诊断。前后位与侧位的CT有助于初步诊断齿状突骨,侧位的屈伸像及断层可发现任何不稳定征象。齿状突未发育在开口位片上可见上关节面之间的轻压迹。齿状突发育不良时可见一短的骨性残迹。而齿状突骨则在枢椎椎体与一骨性小骨之间存在一间隙,游离的小骨通常为正常齿状突的一半大小,呈卵圆或圆形并有光滑、硬化的边缘。该间隙不同于急性骨折时的窄而不规则。与此相反,前者的间隙宽而光滑。这个间隙不应与5岁以下儿童的椎体与侧块之间的软骨联合所混淆。 颈1、2不稳定的程度可在侧位的屈伸平片或CT上测量,即测量寰椎在枢椎上前后移位的程度。对儿童作出因齿状突骨引起不稳定的诊断之前,必须证实齿状突与枢椎体之间存在异常活动,因为游离小骨固定在脊髓前方的寰椎前弓上,并且在屈伸过程中,与其一起运动。测量寰椎前弓与游离小骨的关系几乎没有价值,这是因为二者总是一起运动。 更有价值的测量方法是,在枢椎体前方向上画一条线,在寰椎前弓后缘向下方画一条线,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正常成人为大于3mm,儿童大于4-5mm则提示明显不稳定。 应用核磁共振扫描异常齿突周围软组织的状态,从而评价寰枢关节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状况。 ⑶患儿可能出现Klippel-Feil综合,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颈部短粗、后发际低平、颈部活动受限。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具有上述特点。 ②合并枕颈部畸形,多在早期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枕部不稳引起的脊髓受压表现。 ③体格发育落后,身材普遍比同龄儿童矮小,骨龄滞后,出牙迟且常错位。四肢短,韧带松弛,四肢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动作发育和性发育均延后。 ④会出现轻度的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迟至4~6岁,95%有发音缺陷、声音低哑、口齿含糊不清;口吃发生率高,约1/3以上的患儿有语音节律不正常,甚至呈爆发音。 ⑤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在出生后早期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差别可能不大,但随年龄增长逐步和正常儿童拉开了距离。在不同的患者中运动发育的情况也相差很大。患儿可行使简单的运动,如穿衣、吃饭等,但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需要父母配合,耐心地帮助患儿进行反复训练。 4治疗 齿状突发育不良的患儿不宜使用针灸、针刀、刃针、正骨和推拿等。颈椎稳定性差的患儿需用颈托控制,必须长期观察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如果出现病情加重建议手术固定。 5熟悉齿状突畸形的临床意义 齿状突畸形是骨科医生不容忽视的疾病,也是从事保健养生、运动康复和塑身美容的各位战友必须熟悉的疾病。虽然它不是常见病,但一生遇到1例有可能成就患者和医生自己,也可能会毁灭患者和自己。 齿状突畸形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很多颈椎病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容易和普通颈椎病相混淆。不提前诊断清楚,直接武断的为患者进行各种物理治疗都可能发生不可弥补的临床事故,轻则患者有可能成为植物人,重则患者当场毙命。所以,熟练掌握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才可以使我们回避风险,合理的把患者推荐给专业医师,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认真负责的道德情操。 尤其是广大中医爱好者,之所以被称为爱好者是因为没有系统的中、西医学学习经历,不具备独立诊断的能力,只是依据患者的口述来为患者实施自己所谓的“绝招”,无知者无畏,很容易中招,以至于遗憾终生。 我向来就事不就人,我说过的话基本都来自于我的经历和感受。在我讲解过的很多社会课堂总有个别朋友拿自己对医学的无知当资本,听不懂医学基础理论不说,还反对老师讲解医学理念,甚至有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鼓吹意念和奇门怪术。养生不是儿戏,患者的生命和幸福就攥在我们的手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天降大任于斯你我,必须先检验自身不足而弥补缺失,而不是因不懂医学而自行独辟旁门左道的蹊径,更不是拿上不了台面的一招半式来哗众取宠。 一、骨骼肌痉挛引起的儿童斜颈 骨骼肌痉挛引起的儿童斜颈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我在骨科门诊也经常碰到,只要没有发现骨骼肌发育畸形只是单纯的肌肉僵硬可以为患儿进行适当的手法康复,也可以通过长期观察患儿的病情演变而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 颈部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在形体学上颈部依靠颈椎作为支架,附着在颈椎周围的骨骼肌既要维持头颅和颈部的稳定性,又要作用头颅和颈部,使头颅和颈部产生相应的功能和运动。颈部也是头颅和上肢的生命通道,更是传递信息的枢纽,所以颈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全身不适。 根据功能划分,颈后骨骼肌群维护了颈椎和头颅的形态和位置,是被动的。颈前和两侧的骨骼肌群牵拉头颅和颈部产生了上下、前后和旋转运动,是主动的。 颈后上段的骨骼肌群以寰椎和枢椎为核心作用于枕骨,帮助韧带稳定了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颈椎上段是整条脊柱中活动量比较大的位置,也是整条脊柱结构最精细的区域。 肩胛骨和胸椎上段附着的骨骼肌群稳定了颈椎,并牵拉颈椎和头颅产生了颈部后屈和仰头等动作。肩胛骨和胸椎上段为颈椎发挥各项功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肩胛骨的相对稳定性和第1-7胸椎的生理状态决定了颈椎和头颅的运动状态。 由此看来,解决骨骼肌痉挛型儿童斜颈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调整胸椎上段到头颅的骨骼肌群,这里指的是颈部前后左右的所有骨骼肌群。很多战友对我创编的医学手法塑身美容感兴趣,殊不知我创编医学手法塑身美容的医学理论基础就是来源于手法调整颈椎病,在此关于颈部的形态调整我就不作详细分解了,将来的文章中还会系统分析。 治疗疾病的前提是把医学诊断和病理分析放在第一位的,关于儿童斜颈的病因和治疗我从颈椎的骨性构造和颈部骨骼肌群的功能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已经明白了治疗儿童斜颈的理念,已经找到了治疗儿童斜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我这篇文章之所以发布在公共平台,是写给尊重科学、相信医学的各位战友看的,至于那些盲目追求立竿见影各种神话的朋友请注意口德。如果感觉医学太复杂、太枯燥、太难懂,还是不要选择养生了,请绕道吧,免得害人害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