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阴虚湿热。 阴虚湿热证,是既有阴液亏虚,又有湿热内阻的一种证候,常见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如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疾病等,属于本虚标实证。从治疗方面看,两者看起来相互对立;但是从致病方面看,两者却经常共见。 阴虚湿热会有哪些症状表现?阴虚症状:五心烦热,口干口燥口苦口腻,咽干或燥,眼睛干涩,皮肤干燥,腰膝酸软,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大便干结或粘腻,小便淋漓涩痛等。 湿热症状:头昏沉,肢体困重,皮肤油腻,大便粘腻,足部湿气重,舌质红,苔黄腻或舌苔糙,或者剥脱苔,脉细滑数等。 阴虚湿热证为什么这么难治?致病过程复杂: 湿热日久不除,热伤阴液,则阴虚更甚。 阴虚容易生内热,本身湿热内蕴,加上阴虚之内热,则湿热更重。 治疗棘手: 阴虚需滋阴,滋阴若过于滋腻,则容易助湿。 湿热需要祛湿清热,祛湿药过于清利刚燥,则容易伤阴。
所以,如果把握不好阴虚与湿热的平衡关系,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且容易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要找到治疗阴虚湿热的方法,首先要明白阴虚湿热是如何形成? 阴虚湿热证的形成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一、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长期摄入过多,且平时缺乏运动,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食物中的水谷精微,酿成湿邪,湿邪郁久化热,热久伤阴,最终形成阴虚湿热证。 二、情志内伤:长期压力过大,五志过极化火伤阴,形成阴虚证。加上平时饮食方面不注意,助湿生热,久之形成阴虚湿热证。 三、精血亏虚:放纵伤精,或素体阴精不足,致阴虚火旺,再因饮食不节,或久服滋腻、苦寒清利之品,脾胃损伤,湿困脾胃,最终形成成阴虚湿热证。 阴虚湿热应该如何治疗?湿热阴虚证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者,肾阴虚是根本。 标实者,脾虚湿热是标。 所以阴虚湿热的治疗,应当围绕脾胃湿热与肾阴亏虚。 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故当以壮水养阴为主,清热利湿为辅,补阴药虽然容易助湿,但补阴有滋阴与养阴之别。 滋阴者,比较滋补、滋腻,如阿胶、熟地黄等,容易助湿。 养阴者,多甘淡微寒,不甚滋腻,如石斛、玉竹等。 但是,养阴药与祛湿药若相伍得当, 其实可相辅相成。
可见,对于阴虚湿热证者,养阴治本是关键。 用什么方加减治疗比较合适?临床上,我常用甘露饮加减治疗阴虚湿热病证。
本方有养阴清热,宣肺利湿之功。 关于甘露饮的主治
虽然原文论述甘露饮是治疗阴虚湿热引起的口咽疾病的方子,但是我一般将本方作为治疗阴虚湿热证的基础方、代表方。 湿热兼阴虚者,其治法与单纯的湿热不同。 若用刚燥喜升之风药以胜湿,则阴虚更甚,且易致虚火上炎。 若用淡渗利水之药以渗湿,则使阴液从小便流失。 若纯用滋阴,又容易助痰湿壅滞脾胃。 只有刚柔相济,润燥均衡,才能够解开阴虚与湿热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甘露饮则正是一首刚柔并济,润燥相宜的方子。 本方可划分了三组药对。 (一)养阴润肺养胃: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
故用甘凉的二地、二冬、石斛以润肺胃肾阴、清热生津,合而用之能滋阴降火,清中兼补。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有补血滋阴、生精填髓之功。
所以,熟地黄主要用于治疗血虚症,肝肾阴虚症,肾精亏虚症。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胃、肾经。 有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之功。 它和熟地黄不同点在于,生地黄以入营血分,养营阴、营血,清营血分热为主,熟地黄则以滋补肾阴、肾精为主。
所以,甘露饮中用生熟地,一取熟地养肾阴肾精之效,二取生地清营血分热之功 ,两者也常相须为用。 麦门冬: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麦冬甘寒可养阴,苦寒可清热,故既可养阴,又可清热。常用于治疗心肺胃阴虚而有虚热者。 ![]()
而天冬与麦冬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比较类似。 共同点在于: 性味都是甘、苦、寒。 都能归肺、胃经。 都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都可以治疗肺胃阴虚有热证。 不同点在于: 天冬的甘润苦寒之性比麦冬更强。 ![]() 天冬能归肾经,而麦冬能归心经。 功效方面呢,因为天冬可以归肾经,故多了滋肾降肾中虚火的功效。而麦冬可以归心经,故有养心阴、清虚烦的功效。 主治方面,天冬还能治疗肾阴虚证。 临床上,天冬、麦冬常相须为用,共奏养阴生津清热之功。 甘露饮用天冬、麦冬,也正是取其养心肺胃肾之阴、清心肺胃肾之热之功,解决阴虚湿热证中阴虚的根本矛盾。 生熟地、麦天冬,四药两组,均为一补一清、补中寓清的巧妙搭配,主要针对“阴虚湿热”中的“阴虚与热”的根本病机。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 ![]() 功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与天冬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石斛为养胃阴要药。 所以,本方用石斛主要是养胃阴,防止补阴、祛湿药碍脾胃,再者,可以加强以上两组滋阴清热药的功效,一举两得。 若单纯湿热之证,用苦寒的黄连、黄柏尚可理解,但湿热阴虚证,用之则反易苦燥伤阴,加重阴虚之证。所以仅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 。 (二)清利湿热:黄芩,茵陈。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主要用于湿热证。
甘露饮中用黄芩,也是取其燥湿清热之功,黄芩苦寒之力不如黄连,黄芩归经较广,清湿热的范围较黄柏黄连也更广,黄柏则主要用于清下焦的湿热,所以本方用黄芩较为适宜。 而茵陈之功则以通利为主,将湿热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即《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况且茵陈气味芳香,芳香之药可以化湿。 ![]()
所以,甘露饮中用黄芩苦寒燥湿清热以直折,用茵陈芳香化湿清热以渗利,共祛阳明胃之湿热,相辅相成,以治其标。 由于湿热、火热容易上行,且湿热之邪侵袭机体,首先影响中焦脾胃的健运,导致胃气不降,常涉及上焦肺失宣降故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 (三)宣肺理气,气化则湿化:枇杷叶,枳壳。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 ![]() 有清讲肺胃之气之功。 对于肺胃因热而气机上逆者较为适宜。 枳壳则以理气宽中,消胀除痞为主。 两者搭配,宣畅肺胃气机。 即所谓的:“气化湿亦化”之理。 甘草用之,调和诸药为使,也可解湿热之毒,养脾胃之虚。 ![]() 综观本方,有滋阴、清热、行气、利湿之功,方中甘寒养阴与苦寒清热药相伍,利湿而不伤阴,祛邪邪而不伤正,实为滋阴清热之妙方。 总结一下:阴虚湿热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滋阴容易助湿,燥湿容易伤阴,治疗起来相对棘手,把握好阴虚与湿热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甘露饮组方精妙,是治疗湿热阴虚的基础方、常用方,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加减运用,不可盲目套用。 |
|
来自: 新用户8466165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