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歌中的“空镜头”(上)

 杏坛归客 2021-11-20

陶文鹏,1941年生,广西南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文学遗产》杂志原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典文学知识》编委、中国宋代文学学会顾问。撰有《唐诗与绘画》《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苏轼诗词艺术论》《宋代诗人论》《唐宋词艺术新论》等专著,主编《宋诗精华》《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点睛之笔——陶文鹏说诗》《点睛之笔——陶文鹏谈词》等。


电影艺术中有所谓“空镜头”,即是一种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画面。这种描写性、再现性的镜头,或写景,或状物,通过烘托、渲染、比喻、象征等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人物的感情、情绪,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创造出视象鲜明、饶有弦外之音的意境。

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大量类似电影“空镜头”的写景画面,常常在叙事抒情的段落间插入,更多地置于诗歌的结尾,借以烘托、渲染、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抽象的感情化作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成为诗人们创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意境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律《听蜀僧弹琴》的尾联。全篇写他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诗的前三联是:“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这位蜀僧抱着汉代司马相如用过的“绿绮”那样的名琴,飘然从峨眉山下来,为我挥手弹琴。
琴声清越宏远,使我好像听见了万壑松涛的澎湃之声。琴声又如澄澈的流水,洗净了我心中的尘世杂念;它的余音,和薄暮时分山寺里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这三联用比喻(“如听万壑松”)、典故(“客心”“霜钟”)、衬托(“霜钟”)等手法,表现出琴师的不凡气度、琴声之高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以及弹者与听者之间的感情交流。

诗人运笔自然洒脱,一气贯注,又凝练含蓄,已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尾联紧接着颈联的“余响入霜钟”,推出一个写景的“空镜头”:他听琴入神,不觉向晚,但见四周的青山翠峰,已经笼罩上一层苍茫的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了天空。
这一个展现山暮云深的空镜头,表现了诗人陶醉于琴声之中而不觉时间的流逝,描状出诗人从梦幻般美妙的音乐境界中突然惊醒过来时那种畅快愉悦又怅然若失的心情。而且又诱发读者的遐思逸想,使人感到那深广、迷蒙的碧山暮云之中,仍然萦绕着蜀僧清越 宏远的琴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七言歌行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两句。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塞雪天瑰奇壮丽的风光,表现了唐代边防将士艰苦卓绝的爱国精神。

全诗将送别与咏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分别写送别前之雪、饯别之雪、送行时之雪、送别后之雪。结尾抒写雪中送别友人武判官归京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纷纷扬扬,铺满了天山下的道路,其难行可想而知。

然而友人依然跨马启程。诗人冒雪目送友人远去,直到“山回路转”,人已无法望见。结句,诗人把笔触从写自己和行人移向写景,推出了一个特写的景物“空镜头”———漫天雪花飘舞,边地一片寂静;而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清晰地留下了两行马蹄印迹,一直延伸向远处。
这一个没有人物,没有声音的景物空镜头,巧妙地表现出诗人长久伫立在雪地上、凝望友人留在雪上的马蹄印迹的形象,从而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惜别友人时的怅然心情。两行马蹄印,深情蕴其中,令人品味不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