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钟人的一见“钟”情

 苏迷 2021-11-20
《姑苏晚报》2021年11月15日 B01版

  本报记者 赵晨民

  在姑苏区吉庆街上有一间小店,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钟。每到整点和半点,满屋的报时声此起彼伏。做客其中,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原来还可以如此赏心悦目。

  店主叫一了,年届七旬,精神矍铄。他自嘲,摆弄这些钟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凭着祖上四代家传和自己数十年的积累,一了已坐拥超过两千座古钟。

  每座钟都有特殊意义

  “机械钟在以前是一种重要的日用品,最早是欧美有钱人家的标配。”一了指着展示架上一排类似希腊神庙建筑风格的钟说,“这种门楼钟,是大户人家按照自家别墅样子定制的,一般放在别墅进门后的门厅里。”此外,一些重要的建筑落成或者特别的庆典,也会定做一些钟来纪念。例如为了纪念大英博物馆落成,英国定制了一批大英博物馆等比例缩小的钟。这些钟类似于今天的文创产品,由于年代久远,存量已经不多,能正常工作的钟就更为稀缺。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艺术价值也随之提升。欧美钟表业日渐发达后,钟也开始走入普通家庭,后来就变成一种被赋予各种情感具有特殊价值的纪念品。一了拿出一座配有少女雕像的钟说:“这是当时娘家人给女儿的结婚礼物,雕像就是女儿的样子。”接着,一了又拿出一座妇人雕像的钟:“这是那一家人为了庆祝女儿婚后生子定制的。”仔细端详,两座雕像的长相十分接近。这些传代的钟看似普通,却实为孤品,全世界没有第二座同款的钟,其价值难以估量,在收藏界也是稀缺品。

  正因为钟可以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一了给自己的夫人也定制了一座兔子钟。“她属兔子,嫁给我的时候比我小20多岁。当年也是顶住了压力才选择了我。”这座钟是一只手持拐杖的青铜兔子,背着钟负重前行。“我跟夫人说过,我肯定会先走一步,以后这个家都要交给她的。”

  收钟不问价,卖钟看缘分

  “我没读过几年书,十几岁就出来闯荡了。”一了说,由于祖辈的缘故,从小就对家里留下的古钟有特别深的感情。遇到喜欢的钟,一了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收回来,而很多时候并不是花钱那么简单。

  “我曾经为了收一台钟,前前后后去了上海5次。”这台钟是私塾里的教学钟,设定好时间后,上下课就会响。为了让几个教室都能听到铃声,这座钟还被安装在行李架上,方便拖动。“第一次上门人家说没有钟。第二次上门,我看到那一家人种的茭白,就全买了下来。后来两次上门,人家拿了一些不值钱的钟给我,我照单全收。最后一次,终于说服了对方,我用一块手表外加一只三五牌的台钟换了回来。”

  有收就有卖。一了卖钟从来不标价,遇到有缘人说多少就是多少。“我有一个朋友,60万元买走我一座钟,一个多月以后,在拍卖会上300万元出手了。”没多久从另一位朋友那里得知消息后,一了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识货的朋友把这座钟卖了个好价钱。“我觉得那一座钟如果知道自己身价上去了,也会开心的。”

  为人豪爽的一了也有“吝啬”的时候。2016年,一位朋友在英国一家博物馆参观时,偷拍了几张钟表的照片给一了“长长见识”,结果一了发现自己家有一座同款钟,品相更好,于是立即拍照发给这位“现场直播”的朋友。正当博物馆保安警告这位朋友不要偷拍时,这位朋友出示了照片说“我们中国也有”。事后,博物馆多次提出想要收购均被一了回绝。“这些钟好不容易被我们保存下来,怎么能就这样送到国外去呢?”

  给钟“治病”留下更多回忆

  除了收藏观赏,一了还有一个爱好:修钟。每天一了都会搬出几座钟仔细查看。上上油,吹吹灰,紧紧发条……一了说,如果要把所有的钟都保养一遍,起码要10年,所以他为了“偷懒”,把一些不太喜欢的钟都放进仓库里,留在店里的都是“宝贝”。

  “在我手上修好的钟很多,当然,修坏的也不少。这门手艺是我自学的,没有师傅教,很多办法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坏掉的零件,一了基本是从那些修坏的钟里找。“有一次为了修一座钟,我拆了几十座钟来找一个齿轮,总算找到了一个大小合适的,但是齿对不上。”坏掉的齿轮有48个齿,找到的好齿轮却有50个齿。直接替换的话,钟就不准了。“有人劝我去定做一个齿轮,不贵又省事,我偏不。”一了想了个办法,切掉多余的部分,每天用一点点力将缺口合拢,花了大半年的工夫,用这个整形到位的齿轮让这座钟动了起来。

  “我修钟也是有讲究的,不是因为钱,而是要看钟有没有意义。”一了指着店门口的告示,上面写着“高价维修百年老钟,低价收购古董钟表”。一了回忆,他修过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钟,是一位老人送来的铜制钟。“他们当时送来的时候,我一口回绝了,因为这座钟一半都坏了,不值钱,也不是名贵的品种。”那位老人说,钟是母亲的遗物。一家人曾在乘船逃难时突遇险情,船长命令大家把行李扔掉。母亲把别的行李都扔了,只留下了这一座钟。几十年过去了,钟一直被保留着。听完老人的故事,一了拍着胸脯说,一定要修好。花了一年多时间,一了救活了这一座钟,也帮助老人留下了一段记忆。

  让百年古钟滴答长鸣

  “很多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都集中在钟上。”一了拿出一座带有雪茄烟盒的钟。一按开关,八角亭状盒子的立面各自打开,显露出存放雪茄的位置。还有带八音盒功能的钟,整点一到,八音盒就会自动演奏悦耳的曲子。

  “虽然以前的西洋人把纯手工制造钟表推向了极致,但是我们的先人也有'绝活’。”一了指着存放在玻璃罩里的几套“瓶安钟”说,“这一类瓷器瓶身的钟,当时的西洋人是没办法自己造的。”

  一了介绍,“瓶安钟”就是在花瓶样式的瓷器瓶身上,嵌入机械钟的芯,外饰多为铜制,有的还镶嵌宝石。由于是瓷质的瓶身,“瓶安钟”存世数量并不多。

  一了说自己曾经试图复原一座“瓶安钟”,可是手工技术实在无法和先人相比,“金属的底座和瓷器的瓶身'无缝连接’,就像是长上去的”。一了曾考证,以前西方要定制这一类“瓶安钟”,先要在中国定做,然后小心翼翼运回去,再按照瓷器预留好的位置造钟。有些西洋钟表商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瓷瓶身,所以只能用铜瓶来代替。

  “每一次研究古钟,就像是在向先人学习。”凭着自己的热爱与勤奋,一了修复了不少古钟,手工打磨了很多零件,为的就是让百年古钟再次发出滴答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