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十二经名词这一小节时,对于十二经中有六经除了秉赋本经之气外还兼秉另一经气产生疑问。大家讨论许久没有最后统一的结果。本着追本溯源的精神,研读《黄帝内经》中运气七篇后认为此兼秉另一经气讲的是——标本中气理论。 首先看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论述: 大肠经秉阳金之气,肺经秉阴经之气,兼秉阴土之气 膀胱经秉阳水之气,肾经秉阴水之气,兼秉阴火之气 肝经秉阴木之气,胆经秉阳木之气,兼秉相火之气 心经秉阴火之气,小肠经秉阳火之气,兼秉阳水之气 三焦经秉阳性相火之气,心包经秉阴性相火之气,兼秉阴木之气 脾经秉阴土之气,胃经秉阳土之气,兼秉阳金之气 有几个疑问: 1、为何十二经只有六经有兼秉之气? 2、有兼秉之气的经及其兼秉的经有没有规律可寻?肺经、肾经、胃经为脏所属的经,但胆经、小肠经、心包经却为腑所属的经,非单独的脏经亦非单独的腑经。 3、此处强调兼秉的之气,对于我们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或者临床用药有没有指导意义? 看回《黄帝内经》看到一个概念叫做——标本中气,私认为彭子在《圆运动的古中医》中讲的兼秉之气就是标本中气的概念。 先来看看《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对标本中气这个概念论述: 1、《素问·六微旨大论》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2、《素问·天元纪大论》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3、《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我们来总结下几个概念: 1、本气:自然气候中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2、标气:三阴三阳 。此三阴三阳代表六气的进退盛衰状况,古人通过圭表,移光定位(日光照射地面物体投影)得来。 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 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 4、中见:与三阴三阳相表里的三阴三阳: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 则两两之间互为中见 5、中见之气: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变化过程中可以继发他气的变化或同时出现他气的变化。可以是与本气相关的气,甚至六气变化到一定限度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例如: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少阴本为火气,为何中见太阳之寒气?寒与热本是相反的两个对立面。热有余便是热,不及便是寒。标本从化《素问·至真要大论》给出的规律是: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根据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即:少阴和太阳既可以从寒化又可以从热化。就可以解释《伤寒论》中少阴病中包括寒化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亦包含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太阳病中包括寒化证——麻黄汤、桂枝汤证,亦包括热化证——猪苓汤证。寒闭热大概就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的简化说法了吧! 6、人体脏腑与六气及三阴三阳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会论及自然的六气,是由于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的气候密切相关,可以指导分析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治。所以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也可以与六气的变化相联系。总结如下表:
明白了标本中气概念后,我们再来尝试回答前边提出的3个问题,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说的和标本中气理论放在一起比较后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的兼秉之气存在于相表里的两经之间,且相互兼秉。 对于第三个问题,个人认为,标本中气理论,或者说兼秉的问题对于临床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比如胃和脾相表里,胃为土之阳,脾为土之阴,同时胃是隶属于阳明的,即秉赋了燥的特性,与胃的生理喜燥恶湿是相通的。反之,脾经只秉阴土之气,契合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与脾病多湿也是相通的。其他不一一举例,临床上的诸多应用还有待探讨。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尝试解决笔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背后很多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理解的问题,在《黄帝内经》中寻找到答案,可以称得上一以贯之吧!可见彭子益所说非欺我,《黄帝内经》任何时候都是中医人不变的根,不竭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