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句子连接的秘密:不知道这3点,很难提升文笔

 昵称41092717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再点右上角的“...”设为星标
不再错过你想看的内容

有朋友问,句子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

一个个句子是怎么组合成文章的?

好吧,这个问题实在有些抽象。

就好像你问一个母亲,孩子是怎么一点点从营养变成人体的,太难了!

如果投机取巧地回答,我可以来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那样做,未免有点伤了读者的心。

怎么办?憋了一整天,终于找到一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勉为其难作出回答。

句间关系,如同亲人好友,远近亲疏,各有不同。

一篇文章,由若干个句子组成。

这些句子好比一大家族中的祖孙、父子、兄弟姐妹。

他们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身强体壮;有的正气凛然,有的短小精悍;有的说话一套套,有的多愁善感,整日情长情短……

但不管怎样,他们之间一定存在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

如果硬把关系较远的两个摆在一起,“嗯?咋回事?”他们会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旁观者也会一时间闹不清究竟发生了啥。

这就是句间关系的断裂,也就是逻辑上不通。

你想写出流畅优美的文章,应该知道句子与句子之间常见的3种关系:

(1)意义顺承

(2)想象跳跃

(3)情感衍生

下面为你一一道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

意义顺承

前面的句子说了啥,后面的句子就得跟着。


怎么跟?千变万化。但不能脱离“血缘关系”。

怎么理解?

还是打那个不十分恰当的比喻,你让上一辈(父母)生孩子,每一次出生的下一辈(孩子),有男有女,有聪明有愚笨,有帅气美丽,也有丑陋平凡。

但是,不管孩子长成什么样,必定是父母亲生的。

句子也是如此。

前面的句子写完了,后面的句子,一定是从“前面”生出来的。

如果脱离了这种关系,读者就难以读下去,如同来了个“抱来的”孩子,不认识了。

先看个正面的例子: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 “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 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第一个句子,说的是祥子有了一辆黄包车生活越来越起劲了。

好,接下来该说说祥子是如何起劲的。

于是,第二个句子说祥子不用为“车份儿”着急,“车份儿”相当于今天出租车司机上缴的租车钱。

第三个句子,接着说心里舒服,做买卖就更顺心。这是从祥子内心感受的角度跟着写。

第四个句子,跟的角度有变化,是从祥子的理想角度去写的。

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句子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跟着写,但大致不会脱离第一句话的“越来越起劲”这个意思。

所以,你可以把第一句话理解为“父母”,后面的句子理解成“子女”,这就是典型的“意义顺承”。

再看一个反面例子:

赛龙舟场面激动人心。两边观众席坐满了人。有的穿着白色衬衣,有的戴着太阳帽,有的戴着墨镜。大家安安静静坐着,耐心等待着激烈比赛开始的那一刻。比赛开始,还有不少观众进场。台上的的观众盯着看,还小声议论着。比赛果然很激烈。

你看,上文第一句的关键词“激动人心”已经出现,可接下来的几句话始终不提怎么“激动人心”。

接二连三都在写观众穿着打扮,观众如何耐心等待;末了,才来一句“比赛果然很激烈。”

如果把第一句话看作是“父母”,后面几句话就是“抱来的孩子”,似乎有点关系,可是缺少靠硬的血缘关系。

读者看到这里,是什么感受?

期待一直未得到满足,也就是疑问悬而未决。

“赛龙舟场面激动人心”,怎么个激动人心呢?

不知道!

作者始终不做描写,不知是不是忘了,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开篇写下的总起句是需要下文来顺承的。

断头路、大裂谷,大概可以用来形容这情形。

意义顺承,是最基本的句间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任何作者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要做到文章流畅优美,几乎不可能。

02

想象跳跃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也许会提出,有的句子看起来跨度大得就像东非大峡谷,难道也是顺承吗?

好,咱来说说另外一种句间关系。

先看这几句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节选自李白《将进酒》

大家都不陌生吧。李白的诗歌向来以“想落天外”著称。

前一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后一句马上跳到了“高堂明镜悲白发”,这是咋回事呢?

李白说,你看见了吗,时间就像黄河水奔腾入海,一去不复返。

于是,人呢,转眼之间青年变暮年,青春不再来。

这就是由黄河之水,想象时间的流逝,再联想人的青春易逝。

接下来的几句还要绝!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马上又跳跃到喝酒这件事。

对呀,既然青春易逝,何必自寻烦恼,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就是一波三折式的想象跳跃。你会不会感叹:一般人读李白诗,跟不住呀跟不住!

别急,看懂想象跳跃背后藏着的逻辑关系就不难了。

黄河水、时间、青春,这三者之间是相似性想象,都属于线性展开,不可逆转;从感叹青春易逝,再到劝导饮酒,这是情感上的因果关联。

再看现代散文中的“想象跳跃”: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节选自巴金《灯》

这篇散文,巴金先写自己半夜梦醒,而后望着黑漆漆的外面,遐想联翩。

你看,上文写的是“孤寂的海上”灯塔挽救了很多人,还讲了哈利希岛上姐弟的故事。

接下来呢?

一下子来到了古希腊,描述女教士用火炬照亮情人的眼睛。

跨度也是真够大的!

这里的句子,靠什么连接呢?想象跳跃。

上文的“灯和人”的故事,包含了温暖和深情。

这一份温暖和深情,再一次触发作者脑海中的相关故事,于是思维的火花倏地点燃了古希腊的那个故事。

由此产生新的句间连接关系。

是不是有点神?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句间关系也特别奇妙。

请看第三种。

03

情感衍生

无论古代诗文,还是现代散文小说,总有一些句子,如同意外惊喜从天而降,令人有一种“路转溪头忽现”的惊艳之感。

这样的句子连接方式,很大一部分属于情感衍生。

什么意思?作者上文可能描写了景物,由景物触发情感闸门,内心情感喷涌而出。

对了,触景生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先看宋词中的例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节选自柳永《雨霖铃》

开头描写什么?

几声蝉鸣,长亭向晚。还刚刚下了雨。

江面上有人催促着“要开船了,快点吧。”一眼望去,水波浩渺,路途遥远。

这是个分别的凄冷场面。

作者前脚刚描写了“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象,后脚就跟着来了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什么意思?

多愁善感的人儿总是对离别感到格外伤感,再遇上个萧瑟冷落的秋季,你让我情何以堪啊!

这就是情感衍生的句间关系。从上文描写景物“千里烟波”和“暮霭沉沉”怎么就突然“多情自古伤离别”了?

这不是半路杀出程咬金吗?

不!

这就是景物之中已经孕育着词人(抒情主人公)呼之欲出的情感了。


所以,看似从景物描写到情感抒发,有些突兀,实则是“爹妈生了孩子”,水到渠成。

又比如现代散文例子: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看出来了吧?

上文描写没精打采的路灯和蝉声、蛙声,突然出现一个“但”,三百六十度大转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同样的,那是因为作者被热闹的蝉鸣声和青蛙聒噪声所刺激,内心能想到自己迷茫与孤单,倍受刺激,于是忍不住发出感慨。

这样的感受和情绪,是因为上文的景物对作者内心世界产生冲击,进而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看似有些跳跃,实则由景物到内心情感,这也是一种紧密的“血缘关系”。

最后,为你小结一下:

一个个句子是如何组成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整体的?

当然不靠生硬的拼凑,而是依赖于句子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这种关系有点像亲人朋友间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各不相同。

离开了这层关系,句子与句子,甚至句子与段落之间就会出现脱节、游离的状态,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不适之感。

要写出流畅优美的文章,了解并掌握这些句间关系,大有裨益。

大体上,文章句间关系有以下三种:

(1)意义顺承

(2)想象跳跃

(3)情感衍生

聪明的你,还可以在留言区补充,提出你所知道的句间关系。

期待你的发言。


| 如果喜欢  | 请 点赞 转发 收藏  |


猜你想看:

01 提升文笔,写出好句子,从这5种手法开始

02 什么叫好文笔?思念袁隆平的金句千千万,我只看中这3句

03 【干货】如何刻画人物:让人物在纸上活起来

学习写作,

从这里出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