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心法43则

 图书 馆员 2021-11-21

01.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02.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03.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04.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05.伤寒是百病的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06.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07.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08.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伏,即应考虑战汗之显蛔,做好救治准备。

       09.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如若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必须明辨其主次,这是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

       10.痰证,要辨别寒热虚实。热痰黄而口渴,溺赤,用竹沥、胆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间痰鸣者,忌之。此属虚痰、寒痰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医学从众录》中风篇曾论及,可参阅之。

       11.太阳头痛大部分为后头部疼痛,但根据临床,也有前头部痛者,因为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须具有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方能正确,因为这是感冒风寒的表证。

       12.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但要考虑夹杂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还是外感为主稍兼阳虚。前者附子多用,麻黄用量宜少;后者,则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必要时还须加入人参。所以临床必须细心体会分析,方能用之妥当。

       13.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范围,有实有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综合分析,实者宜下,虚者大小定风珠之类可选用。

       14.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属于后者。这种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阳者为多见,临床见症,必须有脉数、喜冷之阴虚现象,如属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须从实际证候上体验才对。

       15.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热者。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必须综合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分析,才能诊断无误。

       16.吐衄为热伤阳络所致,但热须辨实热、虚热。如突然发病者,体壮实者,脉象有力者,夏季之时发者等,多为实热,症见舌苔黄、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另一种,久病者,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或素有阴虚情况者,即应以虚火论治。

       17.升阳之药,什么时候可用呢?如带证、崩漏、腹泻日久,导致清阳下陷者。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会多,但脑充血者忌用。用药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有把握。

       18.喘无善证。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

       19.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意体会。临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当然应以寒断之,可问题在于用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阴以清胃火,实属良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此案而怀疑吐冷沫之症。开始用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以后用药,所以开始用药不宜太乱,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道理,当注意之。

       20.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采取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所以,临证用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

       21.曾治一西医认为是麻痹性肠梗阻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实之证,融合黄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轻。再诊,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梗阻现象基本解除。

       22.痢疾初起兼发热,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曾治一小孩,9岁,患暴发型痢疾,因兼表热,给以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一般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便涩的加大黄以疏通之,亦为治痢之要则。

       23.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象,治宜补中寓泻。如系胃苓汤证,亦须少加入大黄、枳实方可。

       24.曾遇一例再障贫血,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逍遥散治之好转。凡遇再障贫血,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生?但导致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辨识,找准这个原因,即可治好。上述从肝论治用逍遥散,仅系一个方面。

       25.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现下腹部有压痛,考虑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好转。此失眠即由于瘀血所致也。

       26.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阴邪犯阳分之证也。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属寒湿之证。痛处发红,按之仍热,为风化为热之证也。

       27.痹证,其在皮脉者易治,在筋骨者难已。五痹日久入脏,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五痹日久,不见五脏痹之症状者,为脏实不受邪,易治。

       28.痹证大抵知痛知痒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难医。入脏者死,留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

       29.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共同点为盗汗、脉数、经闭、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干口渴,喜饮,当辨别清楚。

       30.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其中数而有热象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临证遇数脉,宜详辨之。

       31.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当结合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分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辨认。这种脉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见到,不论阳虚、阴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

       32.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畏凉喜热,皆可用之。

       33.乌梅丸证之特征即上热下寒,如发现呕吐蛔虫,心中痛热,气上冲胸,并有腹泻,即属此证,细心体会,不难辨识。久痢之寒热夹杂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好,但必须符合上述证候特征,才会有效。

       34.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两种证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而后再用小柴胡也。

       35.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问题在于什么是中气下陷,我们如何去辨识它?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用之才效。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带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都可首先考虑是否中气下陷,再审其全身症状,必有倦怠懒言,多汗,气短,脉虚,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

       36.礞石滚痰丸主治顽痰怪证,应用目标为体格壮实,有热,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至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清稀者宜之。

       37.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有腹泻者宜之。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阳明热甚者禁用。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勿须透表。疹则必须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

       38.月经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前者逍遥散加减,后者川断、杜仲等选用,但临床多混合出现,孰轻孰重,用药当权衡之。

       39.曾治一女性患者,呕吐较剧,饮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经过多疾患,左脉沉,已20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此病为肝郁导致胃气不降,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仿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0.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即可考虑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机应变。例如,用逍遥散时,如有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如日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会有效的。

       41.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黄带也有不同情况,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

       42.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复杂的,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43.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当归、川芎、桃仁、乳香、没药、大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临床八纲四十三证!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老中医的43个临床辨证经验分享
1.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2.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3.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4.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5.伤寒是百病的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6.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7.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8.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伏,即应考虑战汗之显蛔,做好救治准备。

  9.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如若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必须明辨其主次,这是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

  10.痰证,要辨别寒热虚实。热痰黄而口渴,溺赤,用竹沥、胆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间痰鸣者,忌之。此属虚痰、寒痰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医学从众录》中风篇曾论及,可参阅之。

  11.太阳头痛大部分为后头部疼痛,但根据临床,也有前头部痛者,因为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须具有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方能正确,因为这是感冒风寒的表证。

  12.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但要考虑夹杂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还是外感为主稍兼阳虚。前者附子多用,麻黄用量宜少;后者,则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必要时还须加入人参。所以临床必须细心体会分析,方能用之妥当。

  13.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范围,有实有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综合分析,实者宜下,虚者大小定风珠之类可选用。

  14.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属于后者。这种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阳者为多见,临床见症,必须有脉数、喜冷之阴虚现象,如属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须从实际证候上体验才对。

  15.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热者。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必须综合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分析,才能诊断无误。

  16.吐衄为热伤阳络所致,但热须辨实热、虚热。如突然发病者,体壮实者,脉象有力者,夏季之时发者等,多为实热,症见舌苔黄、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另一种,久病者,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或素有阴虚情况者,即应以虚火论治。

  17.升阳之药,什么时候可用呢?如带证、崩漏、腹泻日久,导致清阳下陷者。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会多,但脑充血者忌用。用药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有把握。

  18.喘无善证。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

  19.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意体会。临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当然应以寒断之,可问题在于用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阴以清胃火,实属良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此案而怀疑吐冷沫之症。开始用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以后用药,所以开始用药不宜太乱,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道理,当注意之。

  20.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采取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所以,临证用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

  21.曾治一西医认为是麻痹性肠梗阻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实之证,融合黄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轻。再诊,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梗阻现象基本解除。

  22.痢疾初起兼发热,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曾治一小孩,9岁,患暴发型痢疾,因兼表热,给以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一般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便涩的加大黄以疏通之,亦为治痢之要则。

  23.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象,治宜补中寓泻。如系胃苓汤证,亦须少加入大黄、枳实方可。

  24.曾遇一例再障贫血,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逍遥散治之好转。凡遇再障贫血,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生?但导致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辨识,找准这个原因,即可治好。上述从肝论治用逍遥散,仅系一个方面。

  25.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现下腹部有压痛,考虑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好转。此失眠即由于瘀血所致也。

  26.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阴邪犯阳分之证也。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属寒湿之证。痛处发红,按之仍热,为风化为热之证也。

  27.痹证,其在皮脉者易治,在筋骨者难已。五痹日久入脏,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五痹日久,不见五脏痹之症状者,为脏实不受邪,易治。

  28.痹证大抵知痛知痒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难医。入脏者死,留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

  29.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共同点为盗汗、脉数、经闭、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干口渴,喜饮,当辨别清楚。

  30.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其中数而有热象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临证遇数脉,宜详辨之。

  31.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当结合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分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辨认。这种脉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见到,不论阳虚、阴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

  32.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畏凉喜热,皆可用之。

  33.乌梅丸证之特征即上热下寒,如发现呕吐蛔虫,心中痛热,气上冲胸,并有腹泻,即属此证,细心体会,不难辨识。久痢之寒热夹杂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好,但必须符合上述证候特征,才会有效。

  34.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两种证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而后再用小柴胡也。

  35.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问题在于什么是中气下陷,我们如何去辨识它?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用之才效。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带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都可首先考虑是否中气下陷,再审其全身症状,必有倦怠懒言,多汗,气短,脉虚,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

  36.礞石滚痰丸主治顽痰怪证,应用目标为体格壮实,有热,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至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清稀者宜之。

  37.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有腹泻者宜之。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阳明热甚者禁用。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勿须透表。疹则必须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

  38.月经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前者逍遥散加减,后者川断、杜仲等选用,但临床多混合出现,孰轻孰重,用药当权衡之。

  39.曾治一女性患者,呕吐较剧,饮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经过多疾患,左脉沉,已20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此病为肝郁导致胃气不降,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仿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0.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即可考虑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机应变。例如,用逍遥散时,如有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如日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会有效的。

  41.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黄带也有不同情况,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

  42.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复杂的,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43.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当归、川芎、桃仁、乳香、没药、大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