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必钻《青山不老》(六上20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何必钻,男,1973年出生,浙江省苍南县人,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为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小学语文研训员,负责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工作。先后获得浙江省春蚕奖、省优秀教研员、省教改之星、“浙苏沪”三省市教科院联评的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 1.教师板书“青山”,提问:什么样的山叫做“青山”?和“青山”有关的诗词、名言、俗语或四字词语有哪些? 青山绿水、水碧山青、山清水秀、万古长青、青峰独秀、青山滴翠、绿意盎然、山高林茂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我们看到一个词,就要去联想,去想开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做“青山不老”,书写课题,作者为何要用一篇文章来写呢?想要表达什么呢?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这样定义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什么?如何“运用”?其根本和源泉,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何老师这节课非常注重积累。本环节何老师由“青山”引出与其相关的四字词语、古诗词和名言俗语,就是一种“积累”,而且何老师教给孩子们一种方法:“我们看到一个词,就要去联想,去想开去。”这种引领的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阅读后交流展示:这位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3.教师总结:抓住“关键问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关键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什么教给孩子?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方法”。 如何教给孩子们“方法”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仅靠“授”就行了吗?绝对不行——更重要的应该是“习”,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环节,何老师通过让孩子“习”,获得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关键问题。 当然,因为学生初次接触到这方面内容,所谓的“问题”,不是由学生“发现”的,而是从“导读”中直接“拿来”的——这也算是一种“启蒙”吧。我想,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还应该了训练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毕竟,“发现问题”才是最关键的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时间的关键词语,体会时间背后蕴含的情味。(每天、十五年) 2.品味一个词——“每天”,体会老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1)齐读课文“老人每天早晨”至“抽袋烟睡觉”一段,思考: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律、坚持、朴素、自觉) (2)教师出示老人的作息时间表,问:读着这份作息时间表,你觉得老人是怎样的人?(朴素、充实) 3.解说一个词——“十五年”,这是___________的十五年。 (1)指名读、齐读:“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思考:这是___________的十五年?(艰苦、早出晚归、艰难、孤独、辛苦付出) 3700亩林网相当于****个小学/****间教室/平均每天种***棵 1.从“每天”到“十五”年,到“不老”,作家主要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呢?找出最能够承载着他的想法与观点的关键句,进行品析、整合、评价。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思考:从关键句中,我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步理解,再整合信息,阐述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4.教师总结:抓关键句,往往能让我们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语文学习离不开“品味”二字。“品味”什么?字词句篇都需要品味——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茫无目的的“大水漫灌”,而应该聚焦到关键词句和文章的精彩之处。 这两个环节,何老师通过“抓关键词,品味表达内涵”和“抓关键句,把握文章观点”,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运用到了“品味”上,设计非常合理。 有时候我们总是埋怨学生“读不懂、不会写、考不好”,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显然是“输出”出现了问题,遇到了阻碍,但输出中的问题,不能只在输出中找,要从源头上找。源头在哪里?输入!何老师通过抓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这种”输入“是非常有价值的;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输出“会差得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