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建军:学校发展用好“六力”

 张福涛lu70kpm9 2021-11-21

图片

一是外部推动力

事物发展离不开外力。如一颗种子,要想生长,必须有适合的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提供能量。学校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方针指导、政策规范、规划引领、条件保障、经费投入,离不开社会及家长各方面资源的支持。

外力又分为较强投入期和常态投入期,如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优质均衡等重大工程,都是外力较强投入期。学校要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及时发现外力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比如一棵树感受到春天来临,会动员全身力量积极行动,快速生长,当感受寒冷来临,树木主动停止生长,积蓄能量,等待下一个春天。学校要抢抓每一个教育“春天”,快速发展。如果学校面对机遇麻木不仁或逆势而动,错过快速发展期再想发展就十分困难。正如俗语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古人道:当决之不可迟疑,当奋之不可萎靡。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如果不敢迎接挑战也不会抓住机遇。一个不敢迎接挑战、不会抓机遇的校长定然不是一个好校长。

二是内部驱动力

学校的成长与发展之初就如种下一颗种子,它虽然微小但孕育了未来发展的宏大愿景和生长的强烈愿望。一但有了合适的时机,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如果种子没有生长的基因和活力,外力再好也不起作用。因此培育学校内生动力和自组织力至关重要。

学校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目标、要素、连接。

实现目标需要整合不同功能要素,要素连接产生结构,结构运行形成系统。没有任何目标及内在连接或功能的随机组合体就不是一个系统,如随机散落的沙子、充满了各种陌生人的社区等就不是一个系统。

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各部门之间互不关联,说明学校没有形成系统,表现为任务驱动、各自为阵、碎片化工作反应迟钝等现象,造成学校工作效率和效益低下。如果一个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就会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就会积极利用外部能量,激发内驱动力,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就像一棵树茁壮成长的树,会积极争取水源向下扎根,努力争取阳光向上生长。对于学校而言,“水源”就是文化,文化越厚才能扎根越深,“阳光”就是目标,目标越有热度越能激励成长。愈是深深的扎下,愈是高高的伸展。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

笔者思考:传统农业是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一年形成一个轮回,可循环,可持续。凡生物包括人类也是根据四季变化进行修养生息。

而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却是9月1日,新生一年级入学,这个时期正是自然的秋季,却是教育的春天。进入秋季,人类自然属性放慢生长,却是人性教育萌芽发展期;进入冬季,人类自然属性基本不在生长,而人性教育却进入繁盛时期。以此类推,二者此消彼长。二者如何有机融合,无疑是教育改革一个重大课题。学校学年与自然年度相差半年,学校工作如何与自然年度有机融合,又是一个重大课题。

还有一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一般按自然年度评估学校工作,把学校正常的学年工作分离开来,评价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应该将自然年度评价法改为学年评价法,以尊重学校工作的规律和完整性。

三是需求拉动力

学校就像地球一样,不仅要自转,而且要公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有效调整内部结构,换句话说,就是要及时调整教育“供给侧”结构,主动适应“需求侧”需求。

当学校的外需消弱或者消失,学校也会消弱或消失。被需要是学校存在最重要的理由,学校办得一无是处就只能关门大吉。学校要关注学校的利益攸关者,这些利益攸关者包括师生、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和社会各界,因此学校的使命不仅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而且要办社会满意的学校,二者不可忽缺,有机结合,共生共荣。

有条件的学校不仅满足外需,而且能引领新的教育消费需求。学校要有“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努力提供“市场”所需要的教育产品,供社会选择。只有主动对外开放,才能促进内部结构调整。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适应开放发展的需要。

学校办教育,不能把思想和精力局限在校园内,必须突破校园的限制,与社会建立起连接,成为社会网络有机组成部分,主动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方最美的人文景观。

四是环境影响力

学校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环境的局限。不同的区位、环境决定着学校生存的功能、发展的定位和追求的目标。不同的环境对学校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决定学校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学校要适应所处的环境,明确学校的功能和定位,确定相应的奋斗目标。

有人说一些农村小规模的学校不如城区优质学校贡献大,还说边远地区教育不如发达地区贡献大,这是事实。但是大家不要忘记,那些优质学校投入相对较大,产出也相应较大。而小规模学校投入较小,产出也较小。边远地区和发达地区教育同理。只要投入与产出相匹配就是一所好学校,就是好的教育,如果产出超越投入,那么就是一所优秀学校,办成了好的教育。

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关键是因地制宜,超越自我,而不是盲目攀比或自暴自弃。乡村情、中国魂和世界观,是我们办学的底蕴与情怀。

学校生存与发展必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就像独木不成林一样,学校应该生存在一片学校和社会组成的“森林”之中。学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一片森林。

校与校之间有竞争,必须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努力做到“不给他人添麻烦”;校与校更需要合作,加强互赖,努力做“负责任的创造者”。每所学校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森林”更美。一棵树离不开森林的庇护,森林离不开每棵树生长的力量。

不能一家独大,独占资源,一所学校打败了对手,对手的“生源”就成了你的负担。更不能种起一棵树,毁掉一片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只有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保持可循环、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就是均衡发展。学校明确发展的功能、定位,才能在“森林”中有效分工,加强彼此连接、合作和交流,最终惠及自己及整片“森林”。

勤劳未必能致富,交换才能致富;团结未必创造能量,连接才能创造能量。

五是创新变革力

学校发展不能封闭保守,成为孤岛。封闭保守容易造成文化基因单一和近亲繁殖,发展下去造成文化基因退化,最终导致学校文化走向衰微。因此学校必须要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杂交”和“嫁接”,精心培育和创造新的优良品种。

尽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强烈的排异性,“杂交”或“嫁接”可能失败,但学校可持续发展无另一条路可走,必须做好“杂交”“嫁接”、“移植”等实验工作。

笔者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引进先进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或者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进行教育改革,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甚至失败了,其实是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只热衷于引进,却不耐烦做好“杂交”等实验工作,没有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教育改革虽然属于人文领域,但要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做好改革实验工作。这一点,教育工作者要向植物学家学习,向园丁学习,甚至向农民学习。农民给儿子娶媳妇,一般不搞近亲结婚,而是选择无血缘关系的女子,二者结合,创造出新的优良品种。

六是道义牵引力

学校发展要有正确的宗旨和切实的奋斗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等这些宗旨不能消弱,这个初心不能改变。办学宗旨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理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开关,有了宗旨才能确定学校的阶段性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开发资源、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

学校要用宗旨来校正社会需求,来引领改革创新工作,来守住底线和保持价值取向。否则各种力量拉扯学校发展,可能走偏走错走慢。

我们要承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承认理想在彼岸,现实在此岸。但我们必须坚持:价值观要高贵,世界观要现实。不管现实如何变化,不能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我们要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动架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当然,以上六力还不能穷尽学校发展的需要,可能还有许多力量影响学校的发展。当然,以上六力学校不一定都齐楚,有的可能弱小,有的可能缺失,有的可能相互矛盾甚至冲突。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六力甚至更多力量的存在,能够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持续改进六力、优化六力、创新六力,超越当下,和谐发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编写不易,请在右下角给我们点一下“赞”“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图片图片

作者:秦建军,国家特约督导员,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教育副总督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