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64)传说中的小冰河 真是明帝国灭亡的罪魁吗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11-21


(164)传说中的小冰河 真是明帝国灭亡的罪魁吗

一说到明帝国的灭亡,许多人常常会想到小冰河。总而言之,天气变坏了,所以帝国财政破产了。
我不否认,传说中的小冰河的确存在。但是如果说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人们通常总认为,明帝国亡于天灾。其实这种观点非常流行,主要是因为这种观点,非常符合上层利益群体的认识。
事实上,明帝国在灭亡前夕,也充满了畸形的繁荣。换而言之,底层社会因为饥饿只能挺而走险,上层社会却是歌舞升平;再换而言之,政府财政危机无法解决,但是皇亲国戚富绅家里全是钱。

我们知道,明末有三个非常著名的妓女,一个叫柳如是,一个叫李香君,另一个是陈圆圆。柳如是是东林大佬钱谦益的小妾;李香君是东林公子侯方域的情人,陈圆圆是关宁大佬吴三桂的女人。
想和名妓建立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没有大把的银子,哪能玩这种高雅的事呢?

在帝国灭亡前夕,东林大佬、东林公子依然与名妓上演种种感天动地的滑稽大戏。当然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面对山河破碎,东林大佬、东林公子的节操都不如名妓;因为在柳如是、李香君的故事里,这两个名妓的形象、节操,都是远远高于东林大佬与东林公子。

其实,透过柳如是、李香君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东林党不过都是一些政客罢了。
因为在帝国内忧外患、饥民四处造反的时代里,一些自我标榜忧国忧民、有操守的政客,却都公开与名妓上演感天动地滑稽大戏;其它官僚政客的腐烂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吗?
其实,透过这几个名妓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大明帝国,是如何的畸形繁荣。 
总而言之,当时的社会是这样的。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政客,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是政府因为缺钱,随时面临崩盘的危险;一方面是上层社会朱门酒肉臭,另一方面,却是无数老百姓随时会饿死。

朱元璋在劝官员们要廉洁时,曾这样说过。
你们的工资待遇,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实是在太好了。毫不夸张的说,普通老百姓一家六七口,没日没夜的劳作,也没有你们一个人挣的多。
朱元璋的意思非常简单,你们一定得珍惜你们的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知足,而丢了这份大家都羡慕的工作;更不要因为不知足,而走进监狱的大门。

但是处于官员的角度,朱元璋给他们制订的工资待遇,那实在是微薄到了极点。
总而言之,不是我们想贪污想腐败,实在是因为不贪污腐败,它就没法活啊!
类似说法,实在如同梦话一般。但是因为这样嚎哨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事隔数百年,依然有许多学者文人深信不疑。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海瑞不贪不腐,所以他老妈过生日时,买了二斤猪肉,就惊动了整个朋友圈。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明史》
我觉得,当年有人相信这种话,也就是欺负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否则肯定能让网友喷得连网络也堵塞了。因为这不是扯呢嘛!
类似的内容,在网络时代依然也有人相信,就我感觉,就是谎言千遍、而且有权威站台,不论它多离奇,也会有人相信的!
事实上,类似的内容,就是大家为官员贪污受贿正名的。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不是官员想贪污受贿,实在因为不贪污不受贿,它就没法活啊!

官员的生活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一个七品芝麻官员,甚至一个九品芝麻官,他的生活标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怎么也得娶个三妻四妾吧;怎么也得有抬轿的、跟班的吧;自己的大小老婆、儿子闺女身边,怎么得有几个丫环、保姆、书童吧......

如果官员普遍追求的生活标准,就是这样,那大明帝国给他们制订的工资标准,自然是低的没法生活了!
问题是,在许多人看来,官员们的生活标准,就应该是这样的。既然如此,官员们除了撒开手贪污、受贿之外,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在政治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意识形态上也会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代表他们利益的思想,虽然荒谬、荒唐、无耻,但在当时、甚至在后世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从这层意义上,大明帝国官员工资太低,所以贪污、受贿合情、合理的说法,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明末的自然灾害的确非常大,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帝国的灭亡,就拿灾情最严重的西北来说,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战乱后,这里的经济依然没有达到崩溃的边缘。
从事顾君恩说“:金陵位在下游,虽说可以成功,但失之过缓。直奔京师,如不胜,将要退到哪里?这失之过急。关中,是大王您家乡所在,百二山河,占了天下三分之二,应该先夺取它,建立基业。然后略取三边,用这些兵力攻取山西,然后指向京师。这样则进可战退可守,万无一失。”《明史.李自成传》
从顾君恩对西北战略意义的评估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帝国灭亡前夕,西北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顾君恩认为,夺取江南、京师,都不是万全之策,而回师西北才是万全之策。
这本身就证明,西北在明帝国灭亡前夕,依然保存着足够的经济资源。否则,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回师西北,一旦无法继续发展,那不是自陷死地吗?
但我们必须得知道,此时的西北地区,已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战乱!在自然灾害、战乱双重破坏之下,西北依然保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本身就证明,西北依然拥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如果帝国政府能有效赈、并让西北避免大规模的、长久的战乱呢?西北地区的经济状况,自然就更好了。

从这层意义上,帝国并不是因为经济资源匮乏而灭亡的;而是因为经济资源,绝大部分被上层利益群体吸走了。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社会无法利用这些经济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一片赤字,社会一片贫困。当然了,与此伴随的就是,明帝国在灭亡前夕,仍然保持着畸形的繁荣。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对贵族、官僚报以了残酷的打击,自然值得非议。问题是,处于当时社会中,那些从底层一路杀上去的流寇首领,恐怕早已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那就是坐在上面的家伙,没有一个好东西。

在普遍人都可以生存的社会中,许多人过着腐烂、奢华的生活,人们虽然也容易有这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未必是发自骨髓深处的;在许多人随时会饿死的社会中,许多人过着腐烂、奢华的生活,人们有这种感觉那是必然的,而且肯定是深入骨髓的。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曾经过着腐烂、奢华生活的人,突然置于被统治的地位,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帝国的军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