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将迎来小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到了“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不过,在前些天立冬节气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就已经下了鹅毛大雪,只不过,雪下得大,由于气温没那么低,化得也快。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天气将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除了要注意加衣保暖、预防手脚脸耳被冻伤之外,在传统风俗中,小雪节气到来时,人们要“做5事”,具体都是什么呢?一起来看: 一、腌腊肉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后气温下降,天气也变得更加干燥,对于南方人来说,正是腌制腊肉、腊肠的好时候。腌好的腊肉经过腌制、晾晒风干、或者烟熏,既不容易变质,而且放越久风味越佳,等到来年春节时用自己腌制的腊肉、腊肠、腊鱼、腊鸡、腊鸭、腊兔等做成节日大餐,来招待亲朋好友,这种独特又馋人的舌尖味道,腊味醇厚、瘦而不柴、香而不腻、软嫩中又韧劲十足,是真正的下饭神器~下面,我来推荐家常版腊肉腌制方法: “家常版腊肉”的做法: 原料:猪五花肉10斤,食盐3两,酱油、白醋适量。 制作方法: 步骤1:将五花肉放在大盆中,倒入适量食盐,戴上一次性手套,将食盐均匀且稍用力地涂抹在肉的全身。肉与盐的用量比为:10斤肉3两盐左右。[此步注意:买回来的猪肉不用清洗、直接操作。] 步骤2:再倒入适量酱油,涂抹在肉的全身,然后将肉放进冰箱冷藏腌制三天。[此步注意:涂抹酱油是为了让腌好的肉颜色好看。] 步骤3:将腌好的肉从盆中取出,(汤汁不要),在肉的一头用刀扎个孔,系上结实一点的绳子。 步骤4:火上坐锅,加入清水,烧开后,用手拎着绳扣将肉在开水中浸烫3-4下,然后用厨房纸巾将肉上的水擦干。[此步注意:热水烫了腊肉可将肉汁紧锁住、更入味也容易更快晒干。] 步骤5:将肉挂在阳台,用喷壶喷上少许白醋,然后让肉一直在阳光下晾晒即可。[此步注意:喷白醋,是为了给腊肉杀菌消毒,并且增加风味。] 步骤6:等腊肉慢慢出油、风干好后,就可以煮熟食用了~ 二、腌咸菜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南方腌腊肉,北方的各种风干菜、腌菜也要做起来了,白菜干、萝卜干、冬瓜干、土豆干、腌雪里蕻、腌芥菜疙瘩、腌螺丝菜、腌鬼子姜、辣白菜、腌酸菜等等留在冬天吃的菜,必须在小雪节气前后要做完。以前的冬天蔬菜少,一日三餐多亏了这些风干腌渍过的“冬天味道”;如今,很多人觉得腌渍食物不健康,或者忙得没功夫制作腌菜,这些记忆中的咸香味道也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三、储冬菜除了腌咸菜,冬储大白菜、萝卜、大葱也是北方人冬天最常囤的菜,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天冷后外出的频率也少了,家里囤些易储存的菜,既是多年养成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有一种“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的心里慰藉。 俗话说“小雪不收菜,必定要受害”、“小雪收葱,不收就空”。乡下菜地里的露天蔬菜,如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等到了小雪节气就都要收获了,以免冻坏。收下来的菜也要及时采用地窖、土埋等土法方式贮存,既可保鲜,又方便长期食用。 四、熏烤腊肉、吃刨汤从小雪到来年立春这些日子,是土家族人做腊肉的时间,而“小雪杀猪”是不可少的风俗。
最后,再用从山上砍来的柏树枝来熏肉和肉肠,讲究的人家要熏烤一个月,时间越长肉越好吃。 除了熏烤腊肉、肉肠,用新鲜猪肉、内脏精心熬制一大锅“刨汤”也是土家人小雪的习俗。热乎乎的刨汤不仅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和正在熏烤中的腊肉、肉肠一样,人们也在期盼不远处的春节的到来。 五、准备御寒物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又指导农事生产活动;不仅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小雪节气,从南方的咸鱼腊肉到北方的咸菜酸菜,各地风俗不同、生活习惯迥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知在你的家乡,现在正忙碌着什么?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然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龟编辑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支持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