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顿悟

 木香草堂 2021-11-21

在心理学中,顿悟指的是一种突然的理解、认识或者问题解决。简单地说,就是突然的脑洞大开,想明白了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

有关顿悟的经典案例很多。凯库勒打瞌睡时梦到咬自己尾巴的蛇从而发现了苯环结构;大哲学家笛卡尔,则是在看着卧室里头的苍蝇飞来飞去时,突然领悟了现代数学的笛卡尔几何学;而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则是在洗澡时突然想通了液体的浮力定理。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也对自己琢磨出富克斯函数的特性时的种种经历有过详细的记录。他说:“一个人若要钻研某个难题,第一次往往会一无所得,”庞加莱写下了他对自己的观察,“这人会或长或短地休息一下,再坐下来钻研那道难题。跟上次一样,半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毫无头绪,可是突然之间,一个成形的想法就蓦地出现在了脑海中。”。

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如何学习》一书中,对“顿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类似顿悟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本身都是具有基础结构的,思考者先是被一个特别的问题给卡住,然后放下来到处走走。这时,他已经穷尽了脑中各种思路却仍然看不出任何门道。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他放手、在他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出人意料地出现。每一次这样的顿悟体验都清晰地沿着一系列的内在历程一步步走到顶。

有心理学家将“顿悟”的内在心理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基础的结构由如下步骤组成:

一是准备期。

也就是思考着将自己所能找到的各种资料、所能想到的各种思路都尝试了一遍,但依然找不到方向,以至于达到黔驴技巧的境地。这样一个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去思考的过程,但这样的准备过程对后续的工作至关重要。

二是孵化期。

这是在大脑内部所进行的系列活动,有很多的细节尚不为人所知。总体上看,孵化期包含这么几个要素:其一,潜意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做本人所不知道的探索,尽管当时思考着可能处于休闲的状态;其二,准备期中所做的工作,比如将所研究的问题反复掰碎了又捏起来的、反复进行琢磨的过程,是孵化阶段的重要基础;其三,在某个时刻,“以前的信息”,那些看上去和所研究问题关系不大的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掺和进来,推动的解决。在孵化期中,大脑对周围任何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联的信息都很敏感

为什么顿悟经常发生在放下反复思考的工作做别的事情,活出在休闲的状态下呢?这或许是因为先把难题放到一边的作用就是让你放下刚才自己已经想过的所有思路,让大脑里的意识不再指手画脚,从而给潜意识一个自己去琢磨的机会。

三是顿悟期

顿悟总是突然出现,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征兆;顿悟发生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顿悟和异想天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顿悟出来的事情,往往十有八九都是正确的。

四是验证期

复核并确认得到的结果是否真能行得通。

研究“顿悟”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休息一下,很多时候都能有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乌纳西奥和奥默罗德把孵化休息归结为三个类别:其一是放松,比如躺在沙发上听音乐;其二是轻度用脑,比如在网络上漫游;其三是高度用脑,比如写一篇短文或琢磨另一项课题的作业。对于数学或者空间类难题,上述三种休息方式都不错,你选哪一种都没关系,而对于语言类的难题,比如远程联想字谜或是打乱字母顺序的字谜,则是轻度用脑的活动效果最好,比如电子游戏、单人跳棋乃至看电视。

乌纳西奥和奥默罗德还发现,时间稍长一些的休息效果比短暂休息要更好一些,尽管这里的“长”无非指20分钟,“短”也就是将近5分钟,实际上只是由思考着随意设定的一个很窄小的时间范围。他俩还着重强调,如果人并没有到真正黔驴技穷的地步就跑去休息,则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前面写了一篇文章,发不出去,无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