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个了结

 我的教育人生 2021-11-21

做个了结

作者:李广生

在老家村口的小市场买东西。“做个了结”,影视剧中的江湖人物常这样说,他们了结的方式其实很简单,但有时候也很血腥。具体情况咱不清楚,毕竟不是江湖中人嘛。事实上江湖之外的人也有了结的青结,但因为缺乏江湖中人的狠劲吧,很多事了犹未了。

盐从哪咸、醋从哪酸,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何,是了结的依据。但是,世事无常,好多事情谁也说不清源起。猝不及防的,它就来了,仿佛从天而降,不管你乐不乐意,便被裹挟其中。还有些事,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老早就让你置身其间了,只不过没意识到而已。所以,人们更愿意用“缘起”这个词,用“缘”替代“源”。源是具体的、明确的,缘是神秘的、可遇不可求。不管好事坏事,来就来吧,坦然接受,一切随缘。这样说来,了结也就无所谓了。缘起缘灭,风轻云淡。

这个周末,想跟三本书做个了结。一是译林出版社的《思想史》英国人彼得.沃森著,一是中信出版集团的《怪诞行为学》美国人丹.艾瑞里著,一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厕所里的哲学课》两个英国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合著。三本书一起读,已经读了两个月了,必须做个了结。
几本书一起读是我的习惯。在家里,我的活动空间非常固定,停留时间比较长的地方有三个,要么在床上,要么在躺椅上,要么在厨房里。除了厨房,另外两个地方必须有书,触手可及,这样我会觉得安心。几本书同时读不是好习惯,这我很清楚,就像知道吸烟有害一样,但积习难改,结果便是蜻蜓点水,收获大打折扣。以数量而论,咱不谦虚,确实读过不少。论及质量,那就只剩下汗颜了,只能说读过。

这三本书讨论的话题都是我感兴趣的,要是搁在年轻的时候,肯定会一口气读完,抛出些一知半解的观点和名词,到处臭显摆。岁数大了,读书的速度明显下降,既不是眼神不济的原因,也不是记忆力衰退的原因。虽然这两方面原因都有,但最主要的是读着读着脑子就跑到了别处,好半天才能回过神来。就这样,捧着书,看了大半天,没看几页,看了后面忘前面。显摆就更谈不上。有啥可显摆的呢,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相比,咱知道的这点玩意儿,连小儿科都算不上。

所谓的了结就是不读了,一刀两断,相忘于江湖。对思想史的兴趣来自于早年读的李泽厚先生的一本书,不久前他过世了;对哲学史的兴趣来自于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简史》,但被英国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彻底打败。哲学史也好思想史也好,都是讲述人类如何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历程。不看不糊涂,越看越糊涂,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受。但我喜欢较劲,越不明白越是要琢磨。琢磨出点啥没有?没有。但这一过程挺有意思,因此养成了瞎琢磨的习惯。说实话,这还不是什么好习惯。活得累。难得糊涂,还是信奉东方智慧吧。东方智慧是快乐的哲学和生活的哲学。

真的会彻底了结吗?恐怕很难。不定什么时候,又会被谁的书评诱惑,再买、再读。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句古话:世上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那就暂时做个了结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