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厨师的发热和昏迷 “青椒切成条,别太细.....茄子切成块,吸油,啥时间能抱孙子......”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是59岁的贺先生,在半昏迷状态中说的。 贺先生是一名大酒店的厨师,2016年6月,出现左侧臀部疼痛,还以为是自己久站造成,没有太过在意。 2016 年10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高热,开始说胡话。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经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右下肺鳞癌并左侧髂骨转移冶。经西医抗感染治疗后,发热缓解,体温波动36.5 ~ 38.5° 。暂时安定后,贺先生和家人选择中西医兼顾治疗。 中医止不住发烧? 他们选的中医师,恰好是我的学生,宋医生。宋医生根据贺先生刻下症状,结合舌象和脉象,辨为太阳伤寒轻证,以调和营卫,疏通血脉为法,处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处方:桂枝、麻黄、白芍、蜈蚣、生姜、全蝎、水蛭、大枣、甘草等,水煎服,每日一剂,7剂。 吃到第五剂的时候,贺先生打电话给宋医生,说服上方后,出汗量较前减少,发热前也没了恶寒感,但是——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波动37. 6~39. 7°,收效甚微。 二诊的时候,宋医生甲减了几味药,患者贺先生服用了五六天,结果依然发烧不止,这时候他开始怀疑辨证有误,赶紧打电话向我求助。 宋医生没有随机应变 看着因不间断的发热而发出寒颤的贺先生,我仔细地询问着他的病情:仍发烧不止,口渴咽干,左侧臀部仍有钝痛,大便干燥,小便量少。我又察看了他的舌象和脉象:舌红中有裂纹,苔薄白,切脉沉细。 我看了一眼我的学生宋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你刚开始辨证的太阳伤寒轻证没有错,但后来病机发展变化,你却没能随机应变,这位患者,现阶段应是瘀血内阻证,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法。 宋医生看着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来不及跟他解释,治病为要,我拿出笔来写处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当归、红花、赤芍、生地黄、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蜈蚣、全蝎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生石膏等,连服7剂,嘱患者发热时,停服布洛芬。 一波三折的辨证 7天后,贺先生说,服药后,左侧臀部钝痛较前减轻,夜间仍发热,最高体温38. 8°,经外用冰袋降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口渴咽干较前加重,乏力倦怠,两颧发红,时有汗出。 我皱了皱眉头,再次察看他的舌象和脉象:舌红,中有裂纹,少苔,脉沉细数,发现病机又有变化,重新辨证之后,确认此阶段为阴虚发热证,治以滋阴清热为法,处清骨散加减。 处方:银柴胡、秦艽、青蒿、地骨皮、黄连、知母、墨旱莲、鳖甲、玉竹、麦冬、甘草等,连服7剂。 又一个7天后,贺先生说,服上方后,仍反复发热,最高体温 39. 1°,还需要用冰袋降温,不过口渴咽干症状较前减轻,乏力倦怠症状也较前有了好转,左侧臀部钝痛较前加重,夜间时有胸闷烦躁,大便偏干,小便量少,两颧微红,全身皮肤粗糙、干燥,摸上去有干树皮的感觉。 通过舌象和脉象:舌红,中有裂纹,少苔,脉沉细、略涩,我发现贺先生的病机再次发生变化。 因此辨证为瘀血内阻、化热伤阴,治以活血化瘀、滋阴清热,处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蜈蚣、全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薏苡仁、生石膏、青蒿、牡丹皮、炮山甲、鳖甲等,连服 7 剂。 终于柳暗花明 7天之后,患者热势较前明显减轻,体温波动36.5~38. 6°,未服用布洛芬及未使用降温,发热后,体温可渐降至正常范围内,倦怠乏力较前明显好转,口渴咽干较前明显减轻,左侧臀部疼痛较前明显改善。 守原方继服 7 剂,患者无发热,体温波动36. 5~37. 0°,诸症好转,继守原方每日1剂,连服 7剂。 随访半月未再发热。 本病案总结 中医的灵魂是出神入化,中医的操作规范是随机应变,不懂这些永远是刻舟求剑。 现回顾此发热病的辨证施治思路,颇为曲折,从六经辨证到气血津液辨证再到卫气营血辨证,尽为所用。 从本案曲折的辨证论治中不难体会,面对临床中很多纷繁复杂的病情时,要善于分辨真伪,要仔细全面地分析病症,抓住其最主要的病机,且可以解释其表现的相关征像,灵活地对证施治。 本案经过一系列的辨证论治后,最终峰回路转,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契合病机,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之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