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章 五法归一

 新用户73155991 2023-06-24 发布于江苏
图10-1 五法合一

我们希望通过讲述五法归一(见图10-1),帮助大家认识中医学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理、法、方、药是什么关系?第二,形、气、神是什么关系?第三,病、证、症是什么关系?如果把五法和这些问题想明白了,那么对中医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清楚了。现在,我用最简单的知识给大家讲述中医最核心的问题。

1.症。我们治疗疾病的特点是: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

先讲病、证、症。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呢?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患者主诉有什么不舒服,体征是通过查体可以发现的问题。中医不叫症状和体征,叫症候。何为候?候就是象。何为象呢?象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讲的症,既包含症状又包含体怔。比如说,一个患者乏力、不想吃东西、形体瘦削、舌质淡白、脉缓等。这些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其中乏力、不想吃东西是症状,舌质淡白、脉缓是体征,症状和体征就构成了症。西医也讲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多少?有几十个。西医诊断学常讲的症状也就一二十个,实际上大大小小的症状加起来有几十个。如果把这些症状再细致划分,不外乎一两百个症状。比如发热,分为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等等。

2.证。这些症状在一个患者身体上的表现,不是同时的,也不是随机组合的。因为有些症状总是固定的、更容易组合在一起。比如说,四肢冰凉的人往往有腰酸、腰部的不舒服;乏力的人往往有食欲不振、腹满、下利等消化系统的症状。这些症状固定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医讲的证。比如说,怕冷和腰酸经常一起出现,我们叫作肾虚--肾阳虚;乏力和腹胀经常一起出现,我们叫作脾气虚。有人会质疑:“怕冷加腰酸就一定是肾阳虚吗?乏力加腹胀一定是脾气虚吗?你讲得不对!”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机理,是举例来说明的,大家不要抓住一句话断章取义。症状和体征以一定的、组合的方式出现,就是中医讲的证。所以我们的聚类法实际上就是症状和体征聚成的若干类,构成了若干的证。

中医有一个很高明的治疗法则是辨证论治,而西医是辨病;中医诊断以证为主,西医诊断以病为主,如肾炎、肝炎等病名。中医以证为主有什么优点呢?中医的证,主要概括的是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的应答,即机体的气血阴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患者之所以会出现气虚证,是因为体质是偏气虚的,所以发生疾病以后,就表现出气虚的特征。比如白虎加人参汤证,患者之所以表现为白虎加人参汤证而不是白虎汤证,是因为这个人素体气虚。具体地讲,素体气虚的人一开始感冒表现为桂枝汤证,服桂枝汤以后不解化热,就表现为白虎加人参汤证,而不是白虎汤证;如果素体无气虚的人,一开始感冒表现为麻黄汤证,服麻黄汤以后不解化热,就表现为白虎汤证,而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证更多地反映了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应答。有人说“西医是治病的,中医是治人的”,中医会根据人的体质实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是中医的一大优点。

3.病。证的背后是什么呢?为什么怕冷的人、四肢冰冷的人,经常会出现腰酸,甚至会出现性功能的减退?为什么乏力的人,经常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甚至表现为容易感冒?为什么这些症状会以固定的方式组合出来,构成证?这是因为在证的背后是病。中医经常是“辨病论治”的,《黄帝内经》主要讲理法,真正形成方药治疗系统始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是辨病在前面,先辨病后辨证。

中医的病的概念是什么?《伤寒杂病论》中的病,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病因、病机和病位。第一是病因。比如太阳病有伤寒、有温病。感受寒邪,发为伤寒;感受热邪,发为温病。《伤寒杂病论》中讲太阳伤寒的篇章很多,对于温病只是在太阳病篇提出,没有详细地讲解。第二是病位。要确定疾病所在的部位,是在太阳、少阳、阳明,还是在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在讲病位。第三是病机。病机的决定因素不只是病因,与体质也有关系。比如少阴病的寒化、热化:热病传到少阴,既可以寒化也可以热化,寒化表现为四逆汤证,热化表现为黄连阿胶汤证。疾病之所以会发生寒化、热化,一方面取决于病因是寒邪还是热邪;另一方面取决于患者的体质。

由病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证,由证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症状。我们临床看到的是症状;症状的背后是中医的证,即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的应答;在证的背后是病,即病因、病机、病位。由此可见,中医与西医认识疾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认为疾病的病机既受病因的影响,又受机体的影响,这就体现出了中医的特殊性。

病有三个层次:形、气、神。一般疾病的外在表现,都表现在气分,即气化的失常。比如上腹胀满,表面看是一个功能性的异常表现,也就是中医讲的气化失常,但是我们这里是要严格区别的。举个例子,上腹胀满可能是胃癌,如果胃里面有一个七八个厘米的肿瘤,会出现胃胀满;也可能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由于胃动力减退,出现上腹胀满;还可能是抑郁症出现上腹胀满。慢性浅表性胃炎出现的上腹胀满,大家都会治,一般可用平胃散,虚实夹杂者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如合并肝气不舒的可用小柴胡汤、四逆散之类的处方化裁,或者可用柴平汤、柴陷汤,等等。这些处方都是调气的,对上消化道动力减退导致的上腹胀满,也就是气分的慢性胃炎等疾病引起的上腹胀满,都很有效。甚至有时“效若桴鼓”,一吃下去很快就缓解了,可能半小时、1小时腹胀就减轻了,这是病在气分。如果是形的问题呢?如果腹胀是因为胃里有个10厘米的肿瘤压迫所致,请问:平胃散有效吗?能够半小时、1小时缓解患者的症状吗?一个肿瘤压迫在那里,胃都填满了,平胃散能够在半小时、一小时让患者吃东西吗?或者说是胃以外的疾病,如肝脏增大、肝阻瘀的肿瘤,完全压迫胃,把胃推移、挤压,使胃的形状发生变化黏在一起、没有空间了,还能用平胃散让患者吃东西吗?尽管都表现为上腹胀满,但是形和气是不同的。

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上腹胀满,用平胃散有效吗?患者没有胃肠道蠕动障碍,没有上消化道蠕动障碍,也没有慢性胃炎的病理基础,他就是个抑郁症,该怎么办?所以,形的问题要治形,神的问题要治神。什么处方能够缓解这种腹胀呢?甘麦大枣汤、越鞠丸、生姜半夏汤、栀子豉汤都可以,这几个处方都是治神的。后面我们要专门讲七情为病,届时大家去理解七情为病,里边有很多治神的方法,每一条经都会讲到。这种情况下,根本不用治疗腹胀,通过治疗他的神,腹胀症状就消除了。如果仅仅治疗腹胀,患者受到心理暗示,腹胀消失了,但是之后还会有其他的症状,他又脚疼了、又头疼了,他的症状根多,要只按具体症状去治,可能一年、两年都治不好。神的病是什么表现呢?表现为气的症状异常,就是精神疾病的躯体症状,而形的病也表现为躯体的症状,所以我们要区别形、气、神。

1.直取其病、随证加减。传统的辨证论治,是通过症候(症状和体征)去分析证,即观象。这里的症状、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所谓的象。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取类比象、察外知内,都是在观象。观象的好处在于充分发挥了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也是东方思维的特质,东方人特别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大家不要小看观象,观象有很多大师,他们的水平非常高,能够通过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来分析、诊断、治疗疾病。但是观象也有弊端,如果审察一个人的诊疗水平,取决于他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那么规律性和可重复性不强,也使得中医的传承很困难。尤其是找到同样具有很强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人,很困难。

我们强调形气神一体同调、病证症有机结合,这与传统中医看病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病主要有病因、病机、病位,我们看病的特色是直接从“机”入手,观象与察机是不同的。我们是通过察机直取其病,如何察机?运用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当认识到证后面的核心病机时,就可以抛开证,就会直取其病,而不是去辨证论治。我们的特点是“直取其病、随证加减”,即根据证、证型来加减;而传统的特点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即根据症状来加减,这是本质的不同。举个例子,如果不直取其病,该如何理解侯氏黑散的配伍呢?大家看,《金匮要略》是讲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心中恶寒不足者”是一个阳虚患者,所以用干姜、白术、人参、细辛、桂枝。问题是:既然治阳虚,为什么要重用菊花、黄芩?大家知道,菊花配黄芩,是在小柴胡汤最基础的架构里把柴胡换成菊花而已。为什么要用菊花、黄芩?因为“大风”,病在少阳,病在肝胆。但是患者是阳虚,应该使用辛温的疏风药,怎么会选菊花、黄芩呢?如果用我们“直取其病、随证加减”的方法看这个处方,就很简单。因为病在少阳,且在头面,头面多热,故而用菊花和黄芩,不用柴胡;头面的热多虚热,所以用干姜、白术、人参、桂枝、细辛去温,这两组药配合治少阳病,很正常。我们的加减小柴胡汤、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用细辛配黄芩,就来自侯氏黑散。

前段时间,我治疗一个肿瘤脑转移的患者,他转移瘤在颞侧,就是在头的两侧。头的两侧是少阳,就可用菊花,50g菊花合黄芩、牡蛎,这是最基本的配伍。再配一点温药,就像侯氏黑散的配伍一样,用干姜、细辛、桂枝等。考虑到肿瘤科的特殊性,再加一些强天门的药。很短时间,脑转移瘤带来的症状就得到了缓解。这个患者直接看CT片就可以确定病在少阳,肿瘤长在颅内的两侧,就是在少阳经循经的部位,治疗可直接从少阳入手;晚期肿瘤,虚寒的多,如果患者怕冷,就可以用侯氏黑散。这个辨证不需要1分钟,看一眼CT片,处方就定了。所以,侯氏黑散的特点是什么?辨病论治,随证加减。辨什么病?辨少阳病。只要辨为少阳病,在头面部,就可以用菊花、黄芩;然后随证加减,有热就清热、有寒就散寒。由这个医案可见,我们的特点是“直取其病,随证加减”:而不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直取其病”首先要有科学的思维,对病的认识要很深刻,尤其要深刻认识病机,以做到准确抓机。我们做过黄疸的证型客观化研究,不包括肿瘤引起的黄疸,因为肿瘤黄疸的影响因素太多。要做研究,首先要把各种混杂因素抛开,寻找病机的规律,知道规律后,临床上可以很容易把病机抓出来。比如,知道茵陈五苓散和茵陈术附汤背后的科学规律时,我们不需要再去考察它的症候群,直接就可以“直取其病”,然后“随证加减”,甚至是“先证后诊”。当已经“直取其病”,抓住了病机时,就已经确定应该使用茵陈五苓散,然后再“随证加减”,如果化热了,就要加石膏、滑石、寒水石,这是随化热的证在加减。有了前面的证再来问诊,如问“你大便好不好啊”,是因为需要调整处方中白术的剂量,等等。

2.先证后诊。“先证后诊”,是一边敲处方,一边问诊。患者一坐下来,我们一开始就抓住他的病机了,这时证和处方就已经定下来了,后面的问诊是为了验证诊断是否正确,以及调整处方用药。比如患者来看病,我们一看他的明堂、阙庭,就已确定病在少阳;或者我们一看患者的手,病在少阳,这时病就确定了。然后再开始辨证,少阳病的证,第一是在经在腑、经腑同病,在经用四逆散,在腑用黄芩汤,经腑同病用小柴胡汤。第二是上炎下注,上炎用侯氏黑散;下注用柴妙饮。第三是伤阴夹湿,如伤阴小柴胡汤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如夹湿可用银柴消毒丹,或者甘露消毒丹,等等。少阳病不外乎这七大证--在经在腑、经腑同病、上炎下注、伤阴夹湿。其余的是从少阴、厥阴转出来的少阳病。一旦定到少阳病,就“直取其病”,然后再“随证加减”,不外乎这七大证。确定了七大证之后“先证后诊”再问问症状,根据症状调整处方。比如,用四逆散时,患者如大便稀,芍药的量要减少;如大便不解,重用50g芍药;原方用枳实,如果大便稀用枳壳,等等。这就是“先证后诊”,证都出来了再收集四诊,已经决定用四逆散了,再问患者的大便情况,他说“大便稀”,那芍药少用一点;“大便干”,芍药重用一些,用枳实不用枳壳。有些人会质疑:“你10秒钟就能把证辨出来开始开药,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有机会到门诊上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患者一坐下来我们就辨出了他是哪一个病,就开始敲键盘开药了。我们确实是患者一来就“直取其病”,一看是少阳病,夹湿不夹湿,“随证加减”;然后再开始做问诊,“先证后诊”,问诊只是为了验证我们的诊断,或是为了调整某些药物的剂置。当然,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这样做,因为有的人刚刚开始,暂时做不到一下“直取其病,随证加减,先证后诊”。这里,我只是告诉大家我们看病的思路,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

我们知道“直取其病、随证加减、先证后诊”的优点是什么吗?优点是你不会被疾病的外在表象所迷惑。因为你不会随着患者的主诉走,患者的主诉有时很容易造成医生的误判。比如一个神经官能症或抑郁症的患者,他的主诉可以写上5页纸,从头到脚没有一个地方是舒服的,他说了这么多症状,怎么治啊?实际上当我们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个人是抑郁症。怎么看?就看他的命门(瞳孔),第一眼就可以确定他是个抑郁症。而且我还可以诱导他,当与他讲话的时候,我故意做个动作,看他的眼球跟我的动作移动的情况,一般一两秒钟就能够定下他是个抑郁症。既然是抑郁症,还去治其他的官能症、躯体症状做什么?所以在病的层面上,既有病因病机病位,也有形气神的区别。

如果“直取其病、隨证加减、先证后诊”,就能抛开疾病纷繁复杂的外在表象。这不是用象去推病机,不是用中医传统的观象,用辨证论治的象、察外知内的象、取类比象的象去推出病机,而是“直取其病”,透过病机看表象。一个是从外往里看,一个是从里往外看;一个是依赖于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一个依赖于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直取其病”可以抓住疾病背后的机理,比如《伤寒论》中的抵挡汤、抵挡丸与桃核承气汤怎么去区别?与大黄䗪虫丸怎么去区别?何为干血痨?简单地说,桃核承气汤和抵挡汤、抵挡丸的区别:虽然都表现为瘀血,但是一个是凝血功能异常,一个是止血功能异常;一个不用水蛭,一个用水蛭;一个的血小板不升高,一个是血小板升高;一个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一个是血小板功能活化、过度活化了。还有干血痨,是血液呈浓缩状态的。这样一讲,我们立刻就会明白这几个处方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就可以很简单地把它们区别开。所以,一旦辨出是瘀血证时,就可以不再去纠结该用大黄䗪虫丸、抵挡汤还是桃核承气汤。如按传统的辨证方法,什么叫如狂?什么叫发狂?蓄血证发狂就是已经发狂了,如狂就是好像发狂一样。如狂,狂还是不狂?我们也可以根据症状去区别,只是很困难。但是根据病机就可以很简单地加以区别,这就要依赖于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我们直取病机,从里面的实质去看到外面的表象。比如,若知道了直接胆红素是暗黄色,直接胆红素升高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使脉搏变缓,就知道了茵陈五苓散证的基本表现是皮肤呈暗黄色、脉缓。抓住了疾病的病机,再去看外在的表现,是从里往外走,而不是从外往里看。这是我们讲的病证症与形气神的问题。

3.辨病论治。我们治病用的是方药,也就是处方。那么中医的处方是针对病、证、症中哪一个呢?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所以处方一般是针对证的。虽然有时候针对症状的处方也很有效,不是任何情况都需要辨证论治,但是总体上要辨证论治,我们反对一个处方直接针对症状。然而我们的处方也不是针对证,不是辨证论治的,而是“直取其病”。根据患者形气神的变化,针对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证”仅仅是用来“随证加减”而已。如果知道肿瘤脑转移在颞侧,断在少阳病,就用大剂量的黄芩、菊花;然后再去辨证,辨阳虚阴虚、有寒有热,随证加减、随证施治。这里的证是指证型,不是指症候,这是我们看病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处方往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按症状开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不见效。当然也有见效的,比如用30g川芎能缓解大部分的头痛。第二个层次是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特色和灵魂。第三个层次,是辨病论治。

淡到“辨病论治”,就要搞清楚“病”的概念。我们讲的“辨病论治”,辨的不是西医的病,例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也不是辨的中医内科学的病,例如咳嗽。我们的“辨病论治”,辨的是形气神、辨的是六经为病。在每一条经都要辨形气神,形的问题,在我们的肿瘤六经辨证法中讲;气的问题,《伤寒论》的主线就是讲气;神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七情为病一章中讲。首先辨病在哪条经,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还是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再辨是形、是气,还是神的疾病;然后再随证加减,随“脉证并治”的证加减。比如,先辨到少阳病,再根据夹湿、伤阴,上炎、下注,在经、在腑、经腑同病等证选方加减。由此可见,我们的方是针对病的。中医讲的理法方药,其实针对疾病的就是方。方是怎么来的?由理来确定法,由法来确定方,也就是先有对疾病的认识,再确定治法,由治法再确定方,具体方由药组成。

1.标本法明理。我们的五法与理法方药有什么关系呢?标本法,是讲“理”的,用理去推证,即便疾病无证可辨的时候,也可用标本法去推。举个例子,如果肿瘤转移到颞叶,可能一开始就是脑转移,由于原发灶不明显,继发转移灶很小,患者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偶然发现颞叶有一个转移灶,怎么治?没有症状,无证可辨就不能治了吗?这种情况就可以用理去推,用标本法去推。如果我们“直取其病”,可以直接把病定为少阳病,然后“随证加减”。第一定为少阳病。第二病位在头,病位在上,病机属于少阳病炎上,炎上就用黄芩加菊花,再看看有什么证,随证加减就可以了。无证可辨,一样能治。如果不“直取其病”,采取辨证论治,在没有典型的证的时候是很困难的。

当我们用其他方法辨病,感觉很复杂、弄不清的时候,就用标本法去推。再举个例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可以用标本法去推。标本法说,少阳无寒证,有寒在厥阴,除非是急性的疼痛,导致血管肌肉的收缩,如四逆散加附子证,这是临时用的药。正常情况下,持续的症状少阳是没有寒证的,有寒在厥阴。还有一种情况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与厥阴病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于左关是有力的,右关是无力的,右关无力乃脾虚,左关有力乃少阳,这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至于其他的临床表现可以抛开,一搭脉,左关弦而有力、右关无力,不用问患者的症状,就可知这是柴胡桂枝汤干姜证。当然也可以去问,通过问诊来证实。如果患者有腹胀,或者口干,或者消化不良,或者便溏、先干后溏等症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症状就问出来了,而这些症状不问也可以推出来。因为《伤寒论》中已经写出来了,摸着这样的脉,就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所以你可以用标本法直接去推,根多症状我们都是推出来的。推出来之后,再去问患者,患者觉得很惊奇,他觉得你这大夫看病像算命一样,实际上这些症状都是推出来的,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推。

2.聚类法论法。理明白了,可用法。聚类法属于“法”的范畴,是疾病分类的原则。为什么能聚类?从数学上讲,有异质性才能聚类,异质性决定了分为哪几群,就能聚类为哪几类。用聚类法看病,就变得很简单。看病首先要辨阴阳,这就是《黄帝内经》讲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然后再辨病,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比如辨阳病,阳病无非三阳开阖枢的关系,脉浮、大、弦,分别是脉的高、宽、长,脉高在太阳、脉长在少阳、脉宽在阳明。如果仍辨不清就直取少阳。这就是聚类法,聚完类之后不外乎辨在经在腑、寒化热化的问题。

3.抓独法定方、截断法防变。法定了之后,用抓独法定方。比如摸脉的时候,患者一伸手,若大小鱼际红,就是肝不藏血,就可以用化肝煎。大小鱼际红是肝不藏血还是肝郁化火呢?气有余便是火,肝不藏血经常化热,当然也可以没有火。那怎么解释是肝不藏血还是肝郁化火呢?大小鱼际红实际是由于雌激素灭活障碍,导致大小鱼际处的血管扩张、充血,所以就是肝不藏血而不是肝郁化火。肝不藏血可以有热,也可以没有热,你一旦懂西医的病机,知道大小鱼际红是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的,你就知道是肝不藏血,而不是肝郁化火。因为气有余便是火,化肝煎中有栀子,能够清热,如果把机理分析得很清楚,不化火也可以用。用抓独法,患者伸出手,你看他的第一眼化肝煎就定了;如果仍不确定,再看患者的明堂阙庭去印证,一眼就能确定在少阳,很简单。如果确定在少阳,一看皮肤表面油,就是少阳夹湿证,可用甘露消毒丹;如果患者前额还掉头发,则是少阳湿热下注于少阴,性功能不好,常有泌尿道感染,可用柴妙饮。整个看病的过程不到1分钟,甚至都不需要问诊。患者走进诊室,第一眼定在少阳;第二眼皮肤这么油,是少阳夹湿证;再一看,前额头发都掉了,这是少阳湿热下注于肾脏,患者有性功能不好、失眠、掉头发等,柴妙饮就可以开了,这就是我们的抓独法。

由于我们的方是针对病的,要防止病邪传变,就用截断法。比如定在少阳病,方用小柴胡汤,为了截断病邪,防止陷入少阴,所以我们用加减小柴胡汤。这是截断法的思想。

4.平脉法定药。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平脉法,以脉定药,把药定在脉上。用平脉法一摸脉就可以把药定出来,先药后方。如果一个患者,寸脉定出来用黄连,尺脉定出来是地黄,或者是鸡子黄,那就是黄连阿胶汤;寸脉定出来是防己,尺脉定出来是地黄,就是防己地黄汤。所以平脉法的特点是“先药后方,先证后诊”,这与传统的诊病顺序是反着的。平脉法是先药后方,药出来方就出来了;传统方法是先方后药,方出来再加减药。比如,四君子汤证,传统方法是通过辨证先定四君子汤再加减,而我们是先药后方,通过平脉法定了要用党参,然后定是用四君子汤,还是用理中汤,等等。而且我们是“先证后诊”,已经确定了要用四君子汤或者理中汤,再去问诊。所以我们是由药到方,再往上是法,再往上是理。

我们讲的五法:标本法论理、聚类法论法、抓独法论方、平脉法论药、截断法使方和病相对应。也就是说,标本法明理,聚类法明法,抓独法出方,平脉法定药,截断法使理法方药与病证症相对应。看起来是五法,实际上是把理法方药与病证症、形气神有机结合。分开来是五法,合起来是一法,所以叫五法归一。

五、小结

通过“五法归一”这堂课,要给大家传递以下几个思想。

第一,有关形气神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病的效果不好,是没有把形气神分别开。形质的疾病调气化,精神疾病的躯体症状也调气化、治某个症状,这样的效果是不会好的。举个例子,咳嗽是一个症状,如果是肺癌咳嗽,用调气化的方法治疗,是会治坏的。曾经有一个便秘的患者,找一个非常出名的大夫去治便秘,治了半年,结果整个肠道都是肿瘤了,转移了,很快就死掉了。所以不是什么病都可以调气化的,形质性的疾病,只调气化是不行的。还有的人一考试就腹泻、一紧张就拉肚子,这种是神经官能症,不需要用止泻药,直接去调神志,当他的抑郁症缓解了,腹泻的症状就缓解了。这就是形气神的问题。

第二,有关病证症的问题。病证症的问题,本质上是象和机的问题。因为疾病的症候--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象。通过观察象,利用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去分析证--疾病的病理、生理应答。证的背后是什么?是病,即病因、病机、病位。比如伤寒、温病就是病因,太阳、少阳就是病位,病机就是寒化热化、夹湿不夹湿,等等。而我们的特点是抓机,是依赖于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辨证论治有个缺点,因为证是疾病的横断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证只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个时间段的表现。以典型的糖尿病为例,疾病过程中先是胃热,接着是阴虚,然后气阴两虚,最后阴阳两虚。无论胃热、阴虚、气阴两虚,还是阴阳两虚,它只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横断面、一个时间点。由于过多地关注证,我们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只有在辨病论治的时候,才能够充分利用截断法,截断疾病的传变,阻断疾病由胃热到阴虚、到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这样一个传变的过程。我再次强调,我所说的“病”有特殊含义,不完全是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讲的病,一定要搞清楚。这就反映了机与象的问题,究竟是抓机还是观象,是从里往外看还是从外往里看,这就是辨病和辨证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西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论述得很深刻,知道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但是我们辨证论治的时候就有问题。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点,因为我们可以用常见的几十个证,甚至最常见的十几个证,以不变应万变去处理各种疾病。但是请问:辨证为气虚的人,胃炎的气虚与胃癌的气虚一样吗?与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气虚一样吗?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都是阴虚,肝炎阴虚、肝癌阴虚和抑郁症的阴虚一样吗?用同一个方子去治可能都有效,调气化是可以缓解症状的。因为形质性的疾病可以引起气化的异常,神志性疾病也可以引起气化的异常,调气化用来缓解症状多少都会有效。但是效果有多少?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肿瘤有困难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也是大部分中医不敢治肿瘤的原因。所以在辨病的时候要区分是在形、在气,还是在神,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标本法讲理,聚类法讲法,抓独法讲方,平脉法讲药,然后把理法方药贯通起来跟疾病相对应,就是截断法。看似五法,合而为一就叫五法归一。我们的特点就是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直取其病,随证加减;先药后方,先证后诊;五法六经,五法归一。

第三,五法归一中,讲到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形指形质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器质性疾病;气指功能性疾病;神指精神性疾病。同一个症状可以由三种疾病引起: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归为形;由功能性疾病引起,归为气;由精神性疾病引起,归为神。所以每当见到一个症状,要考虑到这个症状是器质性疾病引起、功能性疾病引起,还是精神性疾病引起。不同疾病引起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是截然不同的。什么叫病证症有机结合?就是把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辨病”辨的是什么病?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我认为我们的学术体系把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有机融合起来了。举个例子,假如辨为少阴病,那么就有形、气和神的区别,比如西医的肾癌、膀胱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如果属于少阴病的话,它就属于少阴病的器质性疾病,属于少阴病的形的范畴。再以肾癌为例,是少阴寒化夹饮证,我们辨的是少阴形质病寒化夹饮证,用栝蒌瞿麦丸治疗。西医的肾小球肾炎,是在少阴病,我们辨的是少阴气化病寒化夹饮证,用真武汤治疗。这样一辨,大家就会发现,我们辨病的时候,把同一个病(如少阴病)分了形气神,也就是把它做了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区分,这样就把西医对病的诊断纳入到中医病的诊断之下了,这就是中西汇通。

再举个例子,太少两感证,如辨为少阴形质病太少两感证,可用阳和汤。比如说西医的乳腺癌,乳腺癌发生在皮部,病位在太阳。乳腺癌的本质是雌激素水平高了、孕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低了。孕激素和雄激素相当于机体内的阳,因为排卵期以后,孕激素水平一升高,体温也会升高,所以相当于机体内的阳。由此可见,乳腺癌病位在太阳,病机在少阴,并且是少阴寒化,就是个太少两感证,那么我们就辨乳腺癌是少阴病的形质性疾病太少两感证,用阳和汤治疗。如果是少阴病气化性疾病的太少两感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气化性疾病的太少两感证,多见于西医各种免疫系统疾病,比如说肾炎的太少两感证、荨麻疹的太少两感证、过敏性疾病的太少两感证、类风湿疾病的太少两感证等,这些疾病早期都是气化失常引起的。还有精神性疾病引起的太少两感证,比如防己地黄汤证。如何把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辨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是用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用形气神来区别西医的病;用六经为病来确定中医的病。我们在中医辨病的基础上分了形气神三类,这样就把西医的病囊括进来,这样就做到了中西医病的汇通,然后再辨证,辨在经在腑、寒化热化,等等。这就是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的精神实质之所在。因此说我们的这个办法,把中医和西医的学说比较好地融会贯通了。

中国文化回溯到最根源,分了四大类:理、气、象、术。理,理法方药;气,形气神一体同调;象,即观象,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察外知内、取类比象都属于象的范畴;术,术最多的内容在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指时空关系,我们只讲空间不讲时间,因为讲时间,配上天干地支就属于是术的范畴,我们把术避开了。我们的核心在理和气上,把涉及理和气的内容讲清楚了。对于象的问题,比如舌象、脉象等,我们只是涉及,没有详细探讨。不是象不好,观象也有高手、也有天才,有的人非常厉害,也是百年难遇的人才,都是很好的,各有所长。只是为了更便于普及知识,我们只讲理和气,没有深入地探讨象。术的问题我们是回避的,所以我们标本法没有配天干地支。如果学习了今天的内容,能够把理气象术这四个问题想明白,就真真正正地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