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宁县城金家院

 大美洛宁 2021-11-21

洛宁县城金家院
洛宁县老县城,历代都是洛宁县政治、文化的中心。县城之内,政府机关、学校、文庙、城隍庙、关岳庙,以及祖师阁、魁星楼,民间的关帝庙、火神庙等,古建筑众多。加之城内大水塘、空闲地等占用大片土地,有限的民房民居中,真正称得上“大院”的并不多。
老县城的民居里,最出名的大院落,要数张家大院啦。那是明清时期,出任四川巡抚的张论,兵部侍郎张鼎延在县城内建的宅院。张氏位高权重,宅院之布局,房舍的雕梁画栋,非一般民宅可比。张氏所建的大石牌坊,名为“恩貤累代坊”,石雕精美,巍峨高大,横跨于县城正街,也让县城内其它几座石坊,相形见绌。
除了张家大院,老县城也还有几处较大的宅院。如经商起家的梅家大院,其房舍,也是相当可观的。

此外,县城的金家院,其建筑之讲究、房舍之布局也很值得一提。
金家祖上,原籍安徽省安庆,明朝初期,因战务需要,以旗牌官身份随军来到洛宁。在上级军官千户的管辖下守卫神顶寨,也就是神灵寨。后因建立军功,升任百户之职,成为世袭军官。据县志记载:按当时的制度,“百户住城内”,於是,金氏就在县城安家,传衍至今。其宅院位置在县城西北隅,原来文化馆一带。人员往来,形成一条街巷,百姓称为“金家衚衕”。金家衚衕,至今犹在。
百户职务是世袭,金家代代相传,延续了二百七十多年。直至明末,因战乱而终止。其后,随着朝代的更替,百户世袭不再,祖上的光环也随之褪色,金氏后人,便自我奋斗,再建新功。
明朝初期, 金氏祖上来到洛宁时,只有兄弟二人。随着人口增多,支分派衍,便有人在县城东北隅另置产业,再立新家。随着时间推移,金氏在东北隅的宅院逐渐扩大。到了清朝时期,已具备相当规模。形成以南北相连三进院落为轴心,四角各有一附属院落的布局。
金家院,座北面南,座落于县城东部正街以北。进入院内,绕过照壁,就是俗称的影门墙,通过迎宾通道,踏上月台,便到达主院。主院分为三进,每进三间上房。上房均建在三至五个青石台阶之上,东西厦房列于两旁。每进院落房门一关,各自独立成院。中间两进上房为过厅,可以穿越过厅直至下一进院落。三进主宅,南北方位相同,东西宽度相等,连成一条中轴线。这三进主宅,连同主宅前月台和迎宾通道,从金家院大门到最北一进上房,深度达一百多米。三进院落正门打开时,五六道门,同在一条线上,远远望去,给人以深奥莫测的感觉,很是壮观。

主院左右两侧,四个方位,各有一个附属院落,俗称夸院。每个夸院也同样有上房和东西厦房。临街的两个夸院,还建有门面房。两侧四个夸院,卫护着主院,构成一个整体。
金家院内,无论主宅和夸院,全部是青砖铺地。只有一小块空地不铺砖,留给小孩子玩耍。说是小孩子沾点土气好,可以没病没灾。院内打有好几口水井,也有自己的磨房、碾盘、和夏日防暑的窑洞。在以前农耕时代,金家人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自给自足。
古人讲究财不露富,所以,金家院的大门和临街门面,盖的都是草房。而院内房舍都是青砖瓦房。房舍山墙,主宅是砖砌,夸院为砖表,俗称砖表山。上房面南部分不用墙,全部是古式门窗。门窗雕花,古色古香。房舍顶部,中式瓦下,都是正方形薄砖,俗称八砖或木板铺成的砧板。椽是经过加工整修的,要么方正,要么圆润,整齐划一。梁柱所用木料,坚实粗大。房屋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基座高高的,外观低低的,木料大大的,房间小小的”。全木实架构,即使墙倒了,房子照样不塌,典型的明清建筑。虽经数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

随着金家人口增多,后人又在县城东南隅,正街以南,再置一院。院内两进三间,有过厅,有门面,厦房俱全,同样青砖铺地,但规模次于北院。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家庭一大,族亲人多,必有成规,才便于管理。聚族而居的金氏族人,凭耕读谋生,以孝悌治家。各代虽分院别支,各自独立,但各房均需按时上交父母供养。常到父母居处探视父母安康,聆听父母教诲。无论能力大小,总以“百善孝为先”。子弟外出时,一定要做到“出必告、返必面”。回到家,一定要先到父母处请安,让父母看到游子身体康健。父母放心后,才能回到各自房里,与媳妇团圆。
据老一代说,有一辈老人,哪个子弟粗心,忘记按时交纳奉养,便用拐杖敲着这房窗户,高喊“收房租啦”。子弟闻声,忙出来赔情道歉,补齐奉养。在孝道的氛围中,晚辈不敢对父母忤逆不孝。
除了父母,兄弟姐妹相处,非常讲究兄友弟恭,互相尊重。恪守“除父有长兄”,礼让兄嫂,蔚为风气。弟兄团结,妯娌相助,使偌大家族和睦相处。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上,人物类“孝友”部有这样的记载:

“金天榜,咸丰时城内人。母王氏,年九十,晨昏定省,数十年如一日。兄天显善饮,每醉必侍侧,酒醒乃去。与子文成、孙星斗,三世皆以府试冠军入庠,人以为美谈”。能做到对九十岁的老母“晨昏定省”,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对兄长“每醉必侍侧”直至“酒醒乃去”,实在是孝悌传家的结果。同时,金氏三代“以府试冠军入庠”,也很少见。足见良好的家教,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祸患不因人们的善良而免除。明清时期,在洛宁县城多次失城中,金家院也不能幸免于难。据《洛宁县志》记载,县城几次遭遇“流贼破城”时,金氏家族中,有为免遭羞辱,“携手投井死”的妯娌,有一同投井的婆媳,也有持双刃登上祖师阁与匪搏斗、力竭而死,保卫阁内难民的勇士。辛亥革命义军过永宁时,又有金氏乡绅出面为义军筹集粮草。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炸弹也在金家院留下过难以填平的弹坑。
时间推移,沧桑巨变,如今,随着县政府西迁,老县城改造,位於洛宁老县城的金家院,布局虽改变不大,房舍却今非昔比。许多已是楼房新建,装修现代。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房舍,已所剩无几。随着时代的变迁,鼎盛时期的金家院,也成为留给后人的永远的记忆。

金玉国作品集锦
后 妈
赏菊
麦熟杏
三瞻古塔
寇准神迁
宜阳拉煤
一方墓誌
红薯啊红薯
家乡的名片
送米的故事
米面从哪里来
戏说洛宁方言
进士先生张际庚
福昌阁前观庙会
山清水秀赞故县
洛西书院古今谈
洛宁老城的担水堂
一位书画家的佛缘
县令免税民感恩
戏说洛宁方言(二)
运河明珠拱宸桥
皇城小镇清河坊
观今忆古赞孤山
游游大唐不夜城
来自杭州的报告
人才济济话底张
美哉,伶伦大桥
路边那棵皂荚树
东南佛国话佛寺
渠通水流话清淤
辛丑春节游卫坡
西湖岸边钱王祠
瞻前顾后话“赊销”
地图上的“奎楼村”
洛宁张仙沟的故事
认知洛宁七字歌
彩色古塬春日颂
反哺母校的义举
清明时节观古碑
洛宁概况三字经
渡阳河畔觅旧踪
山环水绕赞边城
游览故居说富商
林木深处观艺展
县城百姓看电影
为了粮食的丰收
花红果香新农村
运河岸边富义仓
幽径串珠玉皇山
一道圣旨 封赠三人
心系洛宁 地图传情
忠于职守的老校工
洛宁大堰沟的传说
夏日冲凉话“飞渡”
走出记忆的摇篮曲
一方励志的教泽碑
金玉国观景小吟抒怀
侄儿参军的那天晚上
洛宁新进秀才谢师礼
洛宁县城古迹祖师阁
由“青出于蓝"想到的
洛宁金氏福山支系简介
清代金氏族谱序言两则
浓浓书画意 深深校友情
洛宁县城东关石婆庙的故事
捐宅献地显孝心 感恩戴德立族规
洛宁传说故事——有福女的传说
文教官清 碑文作证一一洛宁雷先生清德碑
殷殷寻根情——山东即墨金氏洛阳洛宁寻亲记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