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宋高宗和秦桧收归军权的政策下,岳飞下狱遇害。所幸,他最小的儿子岳霖得以随侍左右,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岳霖成年后,开始搜集岳飞的历史材料,但最终的成书,还是由他那位做过嘉兴市长(知府)的儿子岳珂手上完成的。书名就叫《鄂国金佗稡编》、《鄂国金佗稡续编》。 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呢?因为岳飞后来被平反,追封“鄂王”,而岳珂住的地方叫“金佗坊”,“金佗”之得名,据《至元嘉禾志》卷二“坊巷”说是“金佗坊,旧通赵郡王府,因取王金印橐佗之义。”“赵郡王”指南宋宗室赵璩,他是宋太祖七世孙,出居绍兴府,又称赵郡王。后来岳珂娶了赵璩的孙女,威宁郡主为妻,所以很可能是赵郡王赠送或者转让了自己的房产给了岳珂。民间传说秦岳两姓不通婚,是否真实不知道,不过岳赵那是通婚的,而且就是岳飞的孙子便开始和宋高宗的亲戚通婚。 1225年,宋理宗谥岳飞“忠武”,岳珂在金陀坊宅内开始建“岳祠家庙”,手订《岳氏宗谱》。 南宋德祐元年,忽必烈率军南下,时任南宋金部主事的岳飞七世孙岳琳因坚决不在元朝做官,客死杭州。岳琳的妻子程氏带着次子岳茂之回嘉兴金陀坊居住。岳茂之秉承父志,不肯臣服于元朝,带着家人隐居到濮院镇南三里等地。 明代万历年间,岳飞十八世孙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三兄弟先后考中了进士,仕朝辅政并颇有政绩。三兄弟把金陀坊岳宅内的家祠移至三塔茶禅寺东新建。 此后,岳王祠经历多次战火摧残,到解放初已残破,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大殿,2012年旧址上重建岳王祠。 我们现在印象里的岳飞形象,其实都是受到了岳珂编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这本书的影响。在书中,岳珂为乃祖塑造了一尊清廉形象,但讽刺的是,岳珂本人却是个大贪官,《宋史·徐鹿卿传》记载:“会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诎于初。又置贪刻吏,开告讦之门,以罔民而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载。”清代史学名家全祖望就指责岳珂:“岳珂、杨绍云、郑定、蔡廙之在四总,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内实囊橐,何居乎,倦翁而亦预此列也……然则珂直掊克忮深之小人,得无有愧于乃祖乎。” 而就《鄂国金佗稡编续编》这本书而言,虽然保存了大量有关于岳飞的史迹,但是因为岳珂并非是历史学家,又是为乃祖立传,所以对于史料也有意无意的缺乏辨析,收入了很多不实的材料,这对于后来岳飞的神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有意回避了宋高宗在处死岳飞事件中的主导影响。想来是和岳珂做了赵家的女婿有关,既然上门在赵家,吃着赵家的饭,那自然也不太好揭露赵家人的元凶情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