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在世界里追寻什么?

 好语录的安慰 2021-11-21
好久不见。

我花了两周的时间集中完成学校的作业,很久没有这样专注的去学习,一篇接一篇的论文,我尝试从中找到一些乐趣。这个学期的案例研究也让我觉得学术离我的生活更近了一点。

在我写完最后一篇论文时,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将一本轻薄的书写四遍。每次都有新的内容,累计下来近万字。而我也从这个案例里,感受到了“学术”之外的内容,有了新的灵感。

我研究的案例是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伯格写的小说,文字细腻、故事浪漫,我特别喜欢。而《观看之道》虽然是一本较为学术的著作,文字却通俗易懂,他将艺术哲学带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了一代人的观看方式。

书的第一章所讲述的是相机的发明让艺术品的地位遭到威胁。

在过去,我们看东西,是以人的眼睛为中心去观察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但是如今,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看到其他地方。这个时候,中心不再是我们的眼睛,而是镜头。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我拥有这件艺术品,别人只能来我家参观才能见到它,这代表着我的权利、地位以及财富。机械复制时代剥夺了艺术品的独特性,我们可以随处浏览想看的艺术品,3D模型的出现甚至让我们可以全方位的感受它。

艺术被拉下了神坛,它不再是富人与资本阶级的享乐与狂欢,而是属于大众的。

约翰·伯格实际上是延续了本雅明的思想。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最后的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创造了“aura”这个词。中文有灵韵、光韵的翻译。“aura”包括了三个部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膜拜价值和距离感。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导致“aura”的消失成了必然。但本雅明并不抗拒机械复制,他看到了科学技术对艺术创作甚至人类精神发展有利的一面。

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共同努力所创造出的巨大艺术作品,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体验到的艺术作品。它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伯格也在书中首次提出男性凝视这一概念。

他说:“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还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变作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

男人的风度基于他身上的潜在力量。这种潜在的力量可以是道德的、体格的、气质的、经济的、社会的、性的。相反,女人的风度在于表达她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界定别人对待她的分寸。她的风度从姿态、声音、见解、表情、服饰、品位和选定的场合上体现出来。女性的风度是深深扎根于本人的,以致男性常认为那是发自女性体内的一种热情、气味或香气。”

男性注视女性,女性渴望被注视,渴望与被渴望,注视与被注视,造成了两性关系的不平等。

我们评判一个男人是否成功,是去看他的社会地位,他的工作,他的薪酬。但如果去评判一个女人,我们则会关注她是否漂亮,家庭是否和睦,是否有人陪伴。

我们习惯说三十岁的男人正是最好的年纪,但三十岁的女人呢?没有结婚说她是剩女,没有小孩说她再不生就来不及了——女人对年龄的焦虑比男人要严重得多。

年龄焦虑,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婚姻焦虑……这并非我们生来就有,而是被其他因素强加的。社会里的不平等关系,不平等待遇,不平等评价。资本打造的漂亮明星、漂亮网红,让我们追寻他们所打造的审美体系。让我们去购买美白产品,抗老精华,甚至是在脸上、身上动刀子,做整容手术……

我们的价值观被影响,我们的审美观被他们建立,我们的需求也是他们所创造的。

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里说的:

“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堆积。”

我们所置身的社会。商品、技术、传媒、影像、互联网、新媒体、资本无孔不入,处处都能看到有意识的表演、作秀,被展现出来的景观、可视的景观及其建构起的视觉体制(Scopic Regime)正不断将我们吞噬。新闻、宣传、娱乐、广告等制造了大量非本真性的需求,我们在景观的引导下进入一种新的异化状态。

——豆瓣 Salt

回到《观看之道》,我想借由这本书,探寻书籍这种媒体产业。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我所处的社会、时代。

书籍的落寞,印刷产业正在消失,书店也越来越难以经营,作家的出路更是一片黑暗。

如果说机械复制技术让艺术品的“灵韵”消失,却让大众都有接触艺术的可能,让艺术走进每一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里;那网络带走了书籍的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呢?

我想,网络带走了书籍独有的平和。

比起看书,用手机获得讯息更快捷、方便且有趣,如果有时间坐下来休息,通常也更愿意打开电视,看剧、看电影。

网络带来了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深的孤独。我们变得容易焦虑、烦躁、情绪常在深夜跌落谷底,那种从书籍中所体会的平和、宁静,不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里。

写到这里,似乎我的态度过于悲观。

我问妈妈,你所说的“心中的花园”,有什么意义?

她说,网络信息对于人们日常的影响是高频的,让人们变成一根根随风飘荡的浮萍,容易被卷到别人的意见里,感受里,会有很多的不安和焦虑。而当你拥有心中的花园,内心富足,无论外在发生什么,你能够葆有内在的一个平静和喜悦。

或许我们无法真正的、完全摆脱德波所描述的《景观社会》,但我们仍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心中的花园,去找寻安宁之所。

留学的时候,我想我之所以能比身边的人更快适应新环境,是因为我一直在坚持记录。无论是文字的、影像的,它们都打开了我的感官,让我感受到身边的美好、有趣的事物。即便回国后,我也从未纠结是否要读研,未来该怎么走,因为记录本身就是输入输出的过程,我在记录里找寻过去,记录又带着我向往未来。

我坚持自己的节奏,对生活持续保持热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