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華 |午后胡诌

 一棵树2021 2021-11-22

写下这个标题之后,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夜幕渐笼,我和同事还在谈论工作,分析问题,找寻措施……

生活要有味道,工作要有氛围,内心要有执念。

我以为:这样的人生才比较有意思,有意义。享受这个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换个角度来说,活水来自源头啊。但是,眼巴巴地惦记着结果,无疑给自己套上了功利的桎梏,带来的只是浮躁,或者难耐孤寂。

就拿工作来说吧。我得意识到,这份工作是我的生活之源,立身之本。每个月的工资虽然不多,却也不少。家庭生活,人情往费,教育投入,尽含其中。尤其是对于我来说,两个娃娃的爸,物质生活压力不小。试想,如果我没有这份工作,生活质量定会受影响。虽然,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别法谋生,但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已经让我有了相对固定的工作环境、人际交往、工作对象、从业心理、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我已习惯了充溢着鸟语花香的校园生活,习惯了洋溢着青春朝气的朗朗书声,习惯了沉淀着同事情谊的朝夕相处……

我不确定,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校园,我能否适应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所以,对待这份工作必须要努力。

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我只是一味地重复,这样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一定会让我心生厌倦,索然无味。

那么,如何去规避或者祛除那份谁也躲避不掉的厌倦呢?唯有研究,进而创新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作品《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教师面对着是活生生的生命,成长中的生命,个性各异的生命,承载希望的生命,这些客观的因素要求我必须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行为养成、学习心理、发育规律、兴趣爱好、家庭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我当然也会研究教师,比如班级管理、教学心理、教学设计,甚至具体而微到评价语言,作业分层……

当我带着问题意识去关照我所工作的环境,我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我所遇到的问题,我会发现,去思考、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了某个问题的解决,那么,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超过任何感官刺激的。


上海有一位名师,樊阳。他用二十五年的执着坚持,讲座千场,行走万里,融读书、览胜、讨论、写作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十八届千余名学生的思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更是让他们感悟到承担社会责任的荣耀,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人文导师,是数千万教师中的奇迹。

1991年,刚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樊阳,被分配到母校陕西咸阳彩虹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一个并非有志于此的师范生,这无疑令人压抑苦闷。与此同时,崇尚自由、极具人文关怀的他很快发现当时中学人文教学的空泛与教条,于是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提供课文以外的历史背景、分析角度,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质疑探究、畅所欲言,这些学生们闻所未闻的新鲜元素和教学方式,获得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他感受到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价值。

他十分享受与学生们分享交流的快乐,也从学生的热情中愈发地感受到他们超越课本、教参的精神需求——天然的好奇心、探究欲以及表达评判、追求真知的热切渴望,他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启蒙,需要跳出当时有着诸多限制的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他们接触更为系统化的世界文明图景和更为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不受制于当时一成不变的教育形态和十分陈旧、意识形态化严重的教育内容。于是刚工作3个月的他就开始建立语文小组,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在教室里与感兴趣的学生们聊文学、谈史地,一起共同阅读、平等讨论。

起步阶段的语文小组,以文学文化讲座结合交流讨论为主,以中外文学名著为主体,包含了世界文明史的众多方面,从时事新闻到地理历史、从民族宗教到艺术审美,学生们在阅读书籍之后先分享个人的感受,樊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相互启发、获得新知,并通过随笔记录反思与感悟。学生们由衷的喜爱这样的方式,自愿地参与其中,三五成群,全情投入,风雨不改。此时的语文小组所阅读、讨论的内容,打破学科边界的形式,都为之后人文讲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3年开始的文化行走便是之后人文行走的雏形。多年后,语文小组中的许多人回想往事,都表示在樊老师的熏陶之下,他们慢慢地发现学习不再是工具性知识的积累,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对自我和世界也有了更为清晰与深刻的认知,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乐趣,开始独立思考、终身学习。

关于樊老师的事迹报道屡见报端,这里不做过多叙述。

每每念及樊老师,我会有有种真切的感受:樊老师在做教育,我是在干教书啊。

连自己都心生乏味,学生能不乏味?

所以,必须要改变,改变自我,从每个细节做起。

也许改变很难,但是还有什么比改变更好的方法吗?还有什么比糟糕更糟糕的事情吗?

当然,改变的路上必然伴随着压力、阻力甚至武力,进而导致无力。表现在我的内心,是两种意识的角斗。

我相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改变,是正确的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