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议30岁左右的人,早点知道这5个道理,我知道得太晚了

 百万码字姬 2021-11-22

第一、不要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去讨好任何人。

很多人从小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小时候讨好老师、同学、家长、亲戚;

长大了讨好职场里的同事、客户、领导、老板。

以为这样,别人就会对你好,实际上到最后,别人都会把你看得很轻,也难以收获真正有效的人际关系。

要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必须首先尊重自己。

用委屈自己换来的“好人缘”,往往是不长久的。

的确,工作和职场里的确会有必须妥协的事情,但妥协并不意味着讨好。

“妥协”是一种社交手段,达成目的的方法,但“讨好”则是深植在性格骨子里的卑微,这是两码事!

“自我矮化”的卑微是有毒的,跟社交技能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让你更受欢迎。

第二、轻易借钱给别人,等于在培养仇人。

分享一则网上看到的真实案例:

你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好心借钱反倒借出个仇人”的典型。

为什么我建议你,现在不要轻易借钱给别人呢?

第一,考虑目前借钱的渠道。

本来借钱就是丢面子的事情,一般人轻易也不想开这个口。

而现在有这么多渠道可以不伤自尊地借到钱,比如各种信卡,各种宝,各种呗,只要是个正常工作的社会人,急用钱总能想出办法的。

如果这个人开始朝四周的亲戚朋友同事借钱,说明什么?

说明他很大概率是从这些正规渠道借不到钱了,才出此下策。

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从正规渠道借不到钱了呢?

要么是借遍了已经透支了,要么是信用不良没有平台肯借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乐观!借出去的钱大概率收不回来了。

第二,不要高估人性,也不要低估人性。

普通人都是一样的,都有贪欲、有私念,并不会因为ta是你的亲戚、朋友就会有所变化。

不要用利益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住考验。

第三、平时都对别人好,偶尔一次做不好,你就是别人眼中的“坏人”。反之,你就是“好人”。

人际关系的内在规律是这样的。

假如你跟一个人打10次交道,

9次对他好+1次对他不好=“你这人不怎么样,平时跟你关系好,关键时刻就露出真面目了”;

9次对他不好+1次对他好=“其实你这人挺好的,就是有时候脾气急/不会说话/性格耿直”。

你看,这就是人性:

你对别人太好了,一直好,别人就会渐渐把你的好当做理所当然。

偶尔有一次疏忽了,那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大恶人,把你之前所有的优点都一笔勾销。

而如果你一直对别人很苛刻,或者冷漠,偶尔一次心情好对他好点,对方就会觉得受宠若惊,对你的评价反而上升了!

这也是很多人做人最失败的地方:

明明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但别人就是不领情,还觉得这都是你应该的;

而那个平时啥都不做的人,稍微表现一下下,就成了众人的焦点。

这一点,在职场、家庭、朋友等绝大多数人际关系场合都适用。

所以我建议你:

平时别太“友善”。

守住你的,适当展露锋芒,你的人际关系反而会更好,而你也不必活得那么累。

第四、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不再渴望被所有人理解。

30岁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感受是:理解。

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别人没有经历你的事情,没有经历你的人生,很多东西他是不会明白的。

愤怒会被理解成小气,委屈会被理解成矫情。

既然这样,何必去强求别人的理解呢?

当你不再渴望被人理解,不再试图博取别人的同情,甚至能把自己经历的尴尬过往,当做自嘲自黑的素材,拿出来调侃,说明你真正的成熟了。

第五、你不快乐,90%的原因是你没有钱。

之前看过一个TED演讲一直念念不忘。

演讲者是一名心理医生,有一次他在东南亚的一个贫穷地区,接待了一名患者。

此人已经抑郁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不开心。

医生详细地询问了他的生活,患者说:

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生活还是一成不变的穷,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没希望了,所以也不想挣扎了。

医生联系了患者的村里,想办法改善他的经济状况。

村里提出先给他一头牛,这样可以提升他干农活的效率,以后等有钱了再给村里还钱。

医生在中间做了担保,让患者得到了这头牛。

患者得到了这头牛之后,提升了工作效率,渐渐改善了经济状况,抑郁情绪也缓解了不少。

最后医生总结说道:

“虽然药物等手段的治疗是有帮助的,但我们不妨去关注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生存状况。

看看他是不是因为一些现实而具体的原因而抑郁,找到根本症结之后,其结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那头【牛】。”

的确是这样:

大多数人不快乐的原因,都是因为他的生活中存在难以解决的现实困境。

随着困境的解除,痛苦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其实解决很多情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多赚钱。

讨论

以上5条人生道理,你都经历过哪些?

欢迎评论区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