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庆友尊者 2021-11-23

有次逛展,一朋友指着一件作品和我说:“你看XXX参展的这件《XXX碑》是不是写得很好,他十几年专攻这个帖!”

十几年专攻一个帖,固然可敬,但对一般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这真的可取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学书法到底是该“择一碑终老,选一帖白首”,还是“转益多师是我师”?

初学阶段—博取众长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首先,初学阶段肯定应该博学众家,而不能死磕一体。

︱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即便不考虑未来个人风格的选择,至少要先决定取法方向。

上来就死磕一体,意味着你放弃了许多未曾尝试的道路,万一眼前这一体还不合适,那你的书法路很可能就走进死胡同了。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米芾书法

像宋代米芾在自撰的《海岳名言》上记载了他与皇上的一段对话,内容是皇上让米芾谈谈对本朝诸位书家的看法,米芾答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 对曰:“臣书刷字。” 从这段米芾与皇上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他对当朝不同书家风格特点都是了如指掌的。

可见一位优秀的书家还是要懂得广学博取,对初学者而言道理同样如此,在书法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初学者很难“一击即中”的找准自己所擅长的书体风格若是也能先经过博取众家开拓眼界后再确定方向,不仅选择余地会更大,对自己个人风格的判断显然也会更准确。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峄山碑

︱另外,对初学书法者而言,先学习不同笔法以及掌握不同风格的书写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就像开始学习篆书的时候可能接触到的只是中锋、藏锋、裹锋这一类用笔方式。假设若是书友死磕就只写《峄山碑》这一种书体,那是不是侧锋、露锋、绞转、方折等用笔方式就全部pass掉呢?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多宝塔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乐毅论

再比如说某书友只学习唐楷,对他而言尚法的唐人与尚韵的晋人的风格及用笔差异自然也就无从得知。假设让他去表现钟繇、王羲之这类晋人小楷,肯定就会出现问题。当你丧失了参考对象,学习也就变成“管中窥豹”只能读到书法中的冰山一角,毕竟还没有哪一体字帖能展现出千年书法流变的全部风貌。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永乐大典》上的馆阁体

︱最后,学习书法不仅要继承前人的东西,更要学会自主思考及创新,不然也只是死路一条。

用唐代大书家李北海的话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而“十年磨一剑”的死磕学习方式显然只会让人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上。

倘若书者一辈子只能千篇一律地呈现一类形式作品,就好像自己选了一首喜爱的歌曲不停“单曲循环”进行学习,学会之后发现你这辈子之后的KTV或是表演就只能唱这一首歌是一种感受,就更不用说是否会因此沾染上习气。

此类习书者的作品也无异于古代僧人抄写的“经生体”或是明清流行的“馆阁体”、“台阁体”之类,很难更进一步的从中看到自己的东西。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齐白石书法

像大家都熟知的齐白石先生他的学书之路,从何绍基、吴昌硕、李北海、金农、郑板桥再到碑刻中的《郑文公碑》、《爨宝子碑》、《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等都会取法学习,所以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上会看到不同的书风样貌,乃至到了晚年90多岁老人仍会临写《曹子建碑》来求变。

当代书家启功先生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作诗中谈及自己的学书经历“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短短一句诗中就提及了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和柳公权,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学书涉猎取法同样广泛。

因此对初学阶段的习书者而言,我们还是尽量避免从一而终的死磕一家,要敢于学习尝试不同的风格字体,并以此来扩充自己对书法的认识,进步自然也会事半功倍。

进阶时期——死磕一体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当然也正如前文所讲,若是一位书友真的肯花费十年光阴去死磕“一体”,他能把这一体临写得很精彩,甚至也可以去参展乃至获奖。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吴昌硕临石鼓文

像晚清书家吴昌硕先生对先秦石鼓文十分“痴迷”,导致他“死磕”石鼓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不过说起“死磕”来,吴昌硕可不止死磕了10年,可以说是倾其半生。甚至到他60多岁时对自己临写的石鼓文作品还不能满意,一直到了70多岁才形成独特风貌。

大家如果能稍微深入地学习一下就会知道,其实吴昌硕对石鼓文并非死磕了一辈子,因为他接触石鼓文时已有40岁了。吴昌硕早年也曾涉及颜真卿、杨沂孙,行书学王铎、黄道周、黄庭坚等人,晚年除了石鼓文还很迷散氏盘。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郑簠隶书

无独有偶,清代书家郑簠一生同样“死磕”隶书,他为了探寻汉碑,四处走访更是散尽家财。但从他的作品中你会发现他取法并不单一,不仅曹全、史晨多有借鉴,其他汉碑同样涉猎,但更为可贵的是其最终形成的个人风貌却并非他“死磕“过某一体的样子。而是更注重个人书写性表现,字字飞动的隶书效果,可谓别具一格。

学书法该死磕一体还是博学众家?

我们今天的话题不是要分出书法“死磕”or“博学”的好坏,而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在书法的不同阶段,对学习方法能进行合理转变。初期的博学显然更利于我们的成长,而后期的“死磕”同样更利于个人风格的形成。

另外博学取法也并不是杂而不精的“拈花惹草”,广取的前提还是要先摸清“一家”,对这一书体有所认识后,即可展开新的探索。而前期的这个“摸清”既不需要达到米芾了如指掌的地步,更不需要耗费10年时间的深入“死磕”。

大家完全可以像吴昌硕这类书家那样,把深入求索放在对书法达到一定认识之后,再依照个人喜好进一步展开“死磕”。

毕竟认识也会逐步提升,每个阶段的理解肯定不尽相同。就连启功先生这样智慧的书家,也是到了晚年才逐步发现柳公权才更符合自己“口味”,更何况是我们呢?

文字 | 死磕一体卧羲皇

插画 | 博学众家豪猛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