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在行书学习的过程中《圣教序》是绕不过去的一件法帖,每个书家都在里面取适合自己的营养,由于碑刻作品笔法的缺失,更多的是留意分析结构的处理,为了便于思考和总结其规律并逐渐形成自己结字习惯,按照自己的理解,逐一总结,仅为方便自我学习提炼(每期5-10个字,并举一反三)。 一、采用方法: 原计划按照汉字结构总结分析,但字数较多,难免会存在统计分析不全。因此,采用逐字分析,同时对比历史上不同书家在相同字上面的处理方式; NO.36:显一、处理方法: 1. 左右结构字,该字在左右部件比例构成上基本接近五五分; 2. 微妙的变化看似平正,实则有略微错位。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左右部件的大小对比,高低错位(如: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低右高,左倾斜右平正等等) 2. 封闭部件中的内部留白处理变化 NO.37:覆一、处理方法: 1. 犹如盖子遮蔽东西,盖子一定要大,才能全部盖住;内部空空如也; 2. 尤其是含有类似“宀”的,基本上都是横向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宽博的姿态(如:人类的肩膀位置)。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可看成上下两部件,在处理手法上可遵循:上部紧凑下部舒展,上部舒展下部紧凑等方式进行。 NO.38:载一、处理方法: 1. 该字的外轮廓略成不等边形状,细节在于上下两竖的微妙错位。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可分成两部分理解该字; 2. 上下两竖的交点位置,长横笔的处理方式,以及钩笔画的处理类型,角度,形成不同的姿态(如倾斜,平正等) 3. 凡是有内部部件的,皆需留意空间布局,不同布局呈现不同感觉。 NO.39:以一、处理方法: 1. 看似左右结构,不赘述;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主要是在部件的形态上变化(或近,或远,或粗,或细) 2. 部件之间的组合方式,如12-3 ;1-2-3 ;1-23等方式 NO.40:含一、处理方法: 1. 该字可联想古代建筑外形方法,上宽博,且留意“口”的处理方式,即留空之处;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上部分均采取宽博形态,犹如建筑形状; 2. 下部分可看成两部分,离合距离,形成字的造型不同,或扁,或长; NO.41:生![]() 一、处理方法: 1. 最有意思的一笔是中间的一竖,略成弧线; 2. 原本“三横”改变其笔画方法,加入草书的一些信息,使整个字更加生动活泼;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下笔的角度,以及上部分空间的宽博和瘦窄变化; 2、 三横的不同形态,弧线的方法,角度和空间分割; 3、 主笔-竖笔画的姿态变化,交接位置等均为变化之处; ![]() NO.42:四![]() 一、处理方法: 1. 该字本身的外轮廓是一个扁平结构; 2. 主要留意:上下两横的弧线方向,以及内部空间的分割;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整体在字型外轮廓上基本遵守扁平; 2. 上下弧线的,左右弧线的不同方式,呈现:外鼓和内掖字势; 3. 内部空间的分割方式不同,形成留白的不同。 ![]() NO.43:时![]() 一、处理方法: 1. 左右字结构,中间的空间留白; 2. 左边“日”字旁占右边的位置点; 3. 留意“点”的位置,位置不同,留白空间不同; 4. 三个“横”笔画的位置安排和上下留白的方式。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左右空间、上下空间、内部空间的变动; 2. 平正与倚侧的运用; 3. 外弧线的运用,形成不同的字势造型。 ![]() NO.44:无一、处理方法: 1. 异体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在相同笔画的处理上依然采取微妙的变化,不同的弧线运用;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上下空间的留白,以及外轮廓的方式,或长,或扁; 2. 相同笔画,不同弧线的运用,化横为捺。 ![]() NO.45:形![]() 一、处理方法: 1. 左右结构字,左右之间的空间分割,高低处理即可; 二、历史上不同书家的处理方式(例): 方法借鉴: 1. 左右空间的大小(或舒朗,或紧凑等); 2. 左右部件的高低、大小、错位处理; 3. 相同笔画的处理变化,化撇为点. ![]() 未完,待续......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