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新鲜尿液是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或琥珀式,据尿量的多少尿液的颜色会深浅不同,正常的尿中是没有多少泡沫的,即使有了也会很快消失,那么有泡沫尿是否一定是肾脏出了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尿中有泡沫并不等于就是蛋白尿。
正常人排尿时也可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微量泡泡的,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黏液,极微量的葡萄糖,无机盐等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尿液的表面张力变大,尿液的表面张力越大则越容易产生泡沫。
然而正常人的尿中蛋白的含量非常少(化验检查,定性是阴性,定量仅150毫克/24小时尿量中),而且,产生的泡沫很快就自行消失。
如果尿后在尿液表面浮着一层很细小又很多的泡泡,看上去有点细腻,而且长时间不会消失,那!可能就是蛋白尿了。
引起泡沫尿的原因,既有生理的,也有病理的。
如果我们将水龙头的水开得很大,冲出来的水也过多,在水面上也可出现泡泡的,不过很快就消失,尿也一样,当早晨起来憋了一泡尿,排出时冲力比较大时,尤其是当你还要用力排空时,那冲力是很大的,这样就会使尿液的张力大增。表面张力一高就形成很多泡泡了,这是生理现象,是由大的冲力引起的表面张力升高,很快也就破裂了。
还有,当我们处在缺水情况下,尿液就浓缩了,浓缩后的尿中其溶质就高了,比如尿中的蛋白,尿酸,尿胆元等物质都高了,尿中的其他成分也高了,这样也就改变了尿液的表面张力,让其升高,也会出现泡沫尿。这,在提示你得赶快喝水了!
还有,当尿液中混有精液或者女性的白带等,也可出现泡沫。
再有,当我们很兴奋时,造成尿道球腺分泌出一些黏液出来,这也会使尿路形成泡泡。再,如果你使用的便池中使用的洁厕液,或其他混合清洁液体未冲洗干净,当遇到尿时也会出现泡泡的。
以上这些,都是生理性的泡沫,比较大的泡泡,而且很快就会消失。
而病理性的泡沫尿是由疾病引起,因某些疾病使尿液的溶质发生了改变,使尿液的表面张力加大而出现泡沫尿,它们是蛋白尿,浮在尿表面,很细小的泡泡,而且不易消失。有以下疾病——
一, 肾脏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二个肾脏有强大的滤过和吸收功能,蛋白质一般是不会在尿路检测出来的,定性是阴性,根本测不到,将24小时的尿留起来用定量法才测得总量才150毫克,但是,当肾脏有了病变之后,比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
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等引起的肾损伤后,使肾功能下降,血流中的大量蛋白质穿过有病的肾脏进入尿中,肾脏病越严重,尿液中的蛋白也就越多,单是定性检查有的可达四个++++号,定量检测就更多了。
如果尿路出现了大量的蛋白尿,尿中泡沫非常多,说明肾脏可能已经经受着严重的损伤,一定要及时就医的。
二, 泌尿系感染
如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很多炎性的分泌物可以尿液中,而这些炎性分泌物里有细菌,白血球,蛋白质等成分,使尿的表面张力增高,形成泡沫尿。
如果尿路出现了泡沫,而且里面感染的细菌还产生气体的话,那么更加出现泡泡了。
三, 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血糖升高,高到一定程度时尿糠也会升高(而我们正常人的尿检测不到尿糖的),这样尿液的表面张力就升高,使尿路出现泡沫尿,不过这种泡沫尿比起肾脏的泡泡更容易消失,因为糖的表面张力没有蛋白的表面张力那么大,然而,一旦糖尿病进入了糖尿病肾病阶段,那么他们的尿中不但含葡萄糖,还有蛋白质,表面张力就高了,泡沫与肾脏疾病的一样。
很多患有肾脏病的人或者糖尿病已进入了糖尿病肾病的人,他们要想将尿蛋白降到和正常人一样的标准,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
尿蛋白的正常目标值是——定性检查是(—),就是一个(+)都没有。
定量检查是24小时的尿液中总共仅0.15克(150毫克)
而患上肾脏病之后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的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中不是0.15克,如果能达到0.5克以内的水平就算达标了,也不错了。
总之,对肾脏病的治疗绝不是让尿蛋白转阴性,而是要保护好肾功能,不要为了尿蛋白而到处去求医问药,很多不必要的药及保健品可能会更使有病的肾脏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