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勾魂伞

 昵称50521550 2021-11-23
      民国时,北庭西大寺有个庙祝叫孔令甄,家住吉木萨尔三台,祖籍山东曲阜人氏,据他自己说是孔圣人的后人,家里世代行医。清末回乱,家父参加本家孔才的民团抗击浩罕国阿古柏入侵,医术高超,颇受人尊重。在攻打紫泥泉时被流矢所伤,重伤不治送回家很快去世了,可惜他自己还是个大夫,真是应了那句“医者不自医,渡人难渡己”。正所谓祸不单行,福不双至。没过几年,母亲也因为积劳成疾得了伤寒,撇下孔令甄撒手西去。
      孔令甄年纪尚小,只好寄宿在舅舅家,舅舅倒是对他不错,舅母却不待见他。这也怪不的他舅母,战乱年间家景本来就不好,这凭空多添了张嘴,日子就更难过了。舅舅是个妻管严,在舅舅家生活的那几年,孔令甄没少受舅母白眼。孔令甄大一点的时候,便想法离开舅舅家,正好孔令甄的父亲生前和西大寺的主持了然和尚关系不错,孔令甄便去西大寺当了一名庙祝,平日里管管香火,干些杂活,总算用个落脚地了,不用再看舅母的脸色。

       孔令甄离开了舅舅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自在。平日干完活没事翻翻父亲留给自己医书来打发日子。连年的战乱让西大寺破败不堪,那有什么香火。没有香客,老和尚和孔令甄连生计都成问题,只好出去化缘,老和尚年事已高,化缘的任务落在了孔令甄的身上了。孔令甄走街串巷去化缘,刚好又懂医术,人的病也看,牲口的病也看,师徒两个也能勉强维持度日。
      有一次孔令甄出去给一户人家驴子接生,那户人家送了孔令甄一把伞,孔令甄高兴坏了,对着人家连连称谢。那时的伞都是土质油纸伞,竹木竿,油纸蒙面,又粗又大,收拢起来好大一把。新疆这个地干旱少雨,少有人打伞,伞就更少见。这伞对孔令甄来说可是个好东西,夏天出门,戈壁滩上一走好长时间,刚好遮个日头。秋冬春遮个雨雪挡个风沙,少受好多罪。

      孔令甄拿着伞回到了西大寺,进了破破烂烂的天王殿里,看见四大天王里北方多闻天王伞不知道哪里去了,便把自己的伞插到多闻天王手里,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不出门伞你用,出门我用。手里没个兵器怎么降妖除魔。从这以后,孔令甄养成了习惯,只要不用伞,伞就插在多闻天王手里。
       孔令甄出去化缘给人瞧病,经常会走夜路,那时路上不像现在有汽车班车什么的。全靠两个脚板子赶路,一天走个几十里是常态,运气好了搭人的马车驴车捎你一程。夜路走多了,容易遇见鬼,孔令甄经常遇见些山鬼、狐狸什么的,不伤你性命,却总爱作弄你,时不时往你脸上扬些沙土或者弄个鬼打墙搞得你晕头转向,尤其是狐狸,经常会扮作人来捉弄路人。

      有一次他从老台乡回来路过一片荒坟,平时如果路过这里宁可绕道多走几里路,老台乡的人告诉过他,这片无主的荒坟经常闹鬼,有好几个人从这里走被吓得失魂落魄,有一个干脆就疯了,孔令甄那天喝了点酒壮着胆子从这荒坟里过。果然,荒坟里的孤魂野鬼一看有人来,便开始怪叫的吓唬人,孔令甄并不理会,只是埋头走自己的路。那些野鬼看到孔令甄不害怕他们,有些恼怒,便跳了出来拦住孔令甄往他头上撒土,并做作出各种吓人的表情,孔令甄无奈只好撑开伞遮挡一下,谁知伞一撑开,就听那些野鬼尖叫一声,瞬间无影无踪,四周变得安安静静,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从那以后,孔令甄发现出门只要带上伞,一路回来都太太平平的,经常捉弄他鬼怪跑的不知踪影。他觉得此事很神奇,便把伞的事说给了然老和尚听,老和尚笑道:“可能是你的伞沾了多闻天王仙气,等将来一定要给天王殿重塑金身。”孔令甄到天王殿给多闻天王作揖,扬言有生之年一定要给天王殿重塑金身。

      有一年过年,年前舅舅让表弟来好几次,让孔令甄年初三到家里吃饭,这些年因为舅妈的原因,孔令甄几乎没去过舅舅家,舅舅也十分过意不去,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姐姐,无奈在家里又做不了主。孔令甄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决定去一趟,不让舅舅太难堪。初三那天外面在下雪,孔令甄给师父做好饭,一大早便打着伞出门了,走了一程,雪更大了,还刮着白毛风,孔令甄走的苦不堪言,便想找个地方躲一躲,等风雪小点再走。
      孔令甄记得在前有个土谷祠,但从来只是路过没进去过。往前走了没多一会,果然看见了土谷祠,进去一看,里面已经破败不堪,连神像都没有了。地下有一堆炭灰,还有些余热。看样子刚刚有人在这里歇过脚。屋角还有些柴火,柴火上居然堆了几个红薯,不知道是那个好心人留下的,还是拉下了的。孔令甄看看时辰还早,到舅舅家吃晚饭还是来得及。于是他把伞收了放在一边,生了火,把几个红薯放在火边煨着,自己坐下来一边烤火,一遍翻着红薯。

      正翻着红薯,忽然一风吹了进来。他头一看,却见有个人拿着伞的人也进了土谷祠,孔令甄知道这定然也是赶路的人,大过年的,又是这等大雪天,当真有点同病相怜。虽说不以识,他还是招呼那人坐下,烤烤火。那人倒也不客气,把伞放到一边,坐到火堆边烤火。这人一身黑布衣服,怀里露出了一角信封,还是很老式的黄纸信封,有个红色长方框的那种。孔令甄看见黑衣人拿的伞居然和自己一模一样,这倒是第一次遇见。
      两人烤了一阵火,番薯也烟得熟了,冒出了香味。番薯这东西,吃起来不过如此,但在柴火上得久了,香气却极是诱人。那黑衣人抽了抽鼻子,突然间道:“什么东西这么香”口音很怪,不是这里人。孔令甄笑道:“是我煨的番薯,正好熟了,你尝尝?他说着,把那烤红薯掰开了。这红薯烤得当真不错,表皮已经有点焦了,糖浆都煨得流了出来。一掰开,露出黄粉粉的瓤,热香直冒。

      孔令甄把半个煨番薯递给那黑衣人,黑衣人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咬了一口,没口子地赞道:“格老子,真是好吃,好吃。”孔令甄见这黑衣人衣着有点古怪、多半是个外乡人恐怕从没吃过煨红薯,便又拿了两个红薯来煨着,说:“你爱吃,就多吃几个吧,这是今年新手收的。”那黑衣人也不客气地应了一声,大概是这辈子头一回吃烤红薯。
      孔令甄歇了一阵看看外面雪也停了,自己也暖和了,便对那黑衣人说:“兄台,我的走了,你慢慢歇着吧,记得走的时候把火灭了。”
      那黑衣人正在低着头烤着红薯,随口答应了一声,孔令甄便拿了伞出了土谷祠。到了舅舅住的村子,看见舅舅正在村口张望,看样子是等了有一阵了,舅舅一看孔令甄,迎了上来说:“令甄,你咋才来?舅舅以为你不来了呢。”孔令甄说:“路上刮白毛风耽搁了一会。”

      两人边说便往家里走,刚说了几句闲话,天上又开始飘起雪花来了。本来也没什么,新疆下雪太平常了,孔令甄想到舅舅在村口等了好久了,有点过意不去。便拿起伞给舅舅张着。谁知伞一张开,舅舅忽地仰面朝天倒在了地上。这下子把孔令甄吓了一跳,连忙去扶,一摸手腕,竟连脉搏都没了。这下把孔令甄吓了个魂飞魄散,舅舅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自己这把伞?可是自己和师父都用这个伞,自己也给别人张过都没事啊!怎么唯独舅舅出事了,想到这里是自己害死舅舅,孔令甄急的大哭起来,这一哭不要紧,把全村人都惊动了,村里人都出来看,一件是孔令甄的舅舅倒在了地下,全都大吃一惊。
       这时舅妈和表弟也闻声赶了过来,见丈夫竟然,顿时瘫倒在地。好端端的过个年,没想到瞬息之间变成了丧事。孔令甄和舅舅一家人都在痛哭。正哭着,忽然听得有人叫道:“煨红薯的小哥在这么?”飞雪中,只见一个黑衣人匆匆地跑了过来。孔令甄一看正是和自己一起在土谷祠烤火的那个人。却见那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跑了过来。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便答道:“找我么?”黑衣人看见孔令甄这才舒了口气,把伞递给他道:“小哥,你拿错了伞。”
      孔令甄把伞还给了黑衣人,抹了抹眼泪说:“对不住,我舅舅突然过世了,我就不招待你了。”黑衣人一听,马上问:“你是不是打开过伞?”孔令甄说是啊,孔令甄马上想到难道黑衣人的伞也有问题?果然,黑衣人跺了跺脚。说道:“坏了,快带我去看看你舅舅。”孔令甄指了指,说道:“就在那边。”黑衣人快步走到舅舅尸体前,伸手摸了摸手腕,松了口气说:“还好,来得及。”他把孔令甄叫到了一边,悄悄说道:“你找人把你舅舅架起来,用你的伞张在他头上,走几步。”

      孔令甄照着黑衣人吩咐去做,没走几步舅舅活了过来。全家人破涕为笑,孔令甄连忙向黑衣人致谢,邀请他去家里做客。黑衣人拒绝了。说道:“小哥的伞很厉害,专克神鬼,但对凡人无害。你要好好收好。”说罢转走了,在雪花中很快消失不见。孔令甄回去将这件事给师傅讲了,了然和尚回道:“黑衣、一口四川话,那人应该是个阴差,也叫勾司人,手里的那把伞是勾魂用的,专勾将死之人,你舅舅阳寿未尽,所以用你的伞救了回来。如果阳寿已尽,你那把伞估计也没什么用了。”“他是不是很怕你那把伞?”了然和尚又说道。孔令甄回忆了下,他把伞张开时,那黑衣人确实躲得远远的。

      老台乡无量山有个狐狸知道了此事,找上门来央求孔令甄帮忙。那狐狸久居无量山无量庙,一心学道,沾了庙里香火气,其化作人形,已然休成了正果。谁知无量庙的城隍看上狐狸,想要霸占狐狸。狐狸无法,只好跑到了西大寺找孔令甄帮忙,孔令甄听完大怒,一方神仙居然学会欺男霸女,便毫不犹豫答应了狐狸。问那狐狸怎样才能帮它?狐狸说只需到城隍庙,到了夜间,将伞打开罩在城隍头手伞便可。
      孔令甄答应了狐狸,便取了伞随那狐狸到了无量庙,等到了夜间将伞罩在了城隍像头上,然后取了下来。在城隍庙里休息了一晚,早上吃了些狐狸准备的素斋饭,便回去了。

       三日后孔令甄去给人瞧病,恰巧路过土谷祠,听到身后有人在叫他:“煨红薯的小哥,请留步。”孔令甄扭头一看,又是那黑衣人,知道他是阴差不禁有些害怕,但还是停了下来。那黑衣人说:“我是奉崔府君的命专程在此等你,府君已经知道了城隍的事,要我他带回去准备责罚他。你带上伞今晚到庙里将城隍放了吧!”
      孔令甄回去取了伞到了无量庙,见了狐狸将白天的事告诉了她,狐狸很高兴,不停的向孔令甄致谢。孔令甄打开伞放出了城隍,当夜赶回了寺里。
      孔令甄救了狐狸,狐狸很感恩,常常提些米面果品来看孔令甄和了然老和尚,一来二去的成了好友。在狐狸的帮助下,孔令甄成了家,搬到了三台镇去住了,孔令甄走了以后,狐狸索性搬到了西大寺和老和尚作伴。后来,老和尚和孔令甄相继去世以后,狐狸也不知所踪。孔令甄的家人再没见过那把伞,估计是孔令甄最终也没能力给天王殿重塑金身,多闻天王收回了那把神奇的伞。

注:孔才,吉木萨尔人,同治年间抗击阿古伯侵略明团领袖之一,清政府为了表彰孔才的功绩,授予孔才“矫勇巴鲁图”称号,赐“双眼花翎”,官至一品顶戴记名提督。孔才去世后,光绪皇帝下诏加封孔才为“一品扬威大将军”,世代享受朝廷俸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