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小区门口有一家卖馒头的摊子,摊主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娘,姓张。
我下班的时候,经常光顾张大娘的馍摊,买几个馒头回去。
她家的馒头价格公道,味道好,且干净卫生,让人吃得放心。
张大娘为人十分热情,总是乐呵呵地为大伙拿馒头、找钱,还时常与买馒头的熟人唠上几句家常。
张大娘卖馒头有点特别,但凡到了饭点,她不守摊,把摊子一撂便回家吃饭去了。
她只需放一个公告牌,牌子上面标明馒头的价格,旁边有一铁盒,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
馍摊前没有人看着,也没有装摄像头,完全凭自觉。
这一点,让很多人觉得十分新鲜,有人开玩笑说,这叫“无人售馍”。
不过,也有好心人提醒张大娘,“你回去咋不收摊啊?”
张大娘说:“我摊收了,万一这会儿有人来买馍,一时买不到,干着急——去别家吧,还得来回跑;在这里傻等着呢,多耽误事啊!”
“这万一有人拿了馒头不放钱呢?”好心人担心道。
张大娘笑了笑,说:“不会的,都是街坊四邻的,我相信大家的为人。再者说,不就是几个馒头嘛,真是谁一时手头紧了,吃几个也不碍事的。”
张大娘的善良与豁达,令买馍的新老主顾称赞有加。
张大娘的“无人售馍”摊出了名,来这里买馍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是我们附近几个小区的,甚至隔着几条街的人们慕名而来,也有人是专门跑来买俩馒头,就为了体验一把这“无人售馍”的温情。
让顾客自己拿馒头自己留钱,是张大娘与顾客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同时,也是对人心的一次考量。
当大伙儿把钱如数放到盒子里时,心中那份坦荡油然而生。
这已经不是区区几个馒头钱的事,而是要对得起张大娘给予的那份信任。
(已载11月24日《德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