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夏出现的问题包括烂棒、死棒两个表面类型,实际上还有一个叫伤棒。 在已经长满的菌棒情况下,肉眼通常看不出什么变化,不过,实际上在整个越夏过程里对菌丝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最容易被大家承认的因素是温度,但温度却基本上不是越夏的最大问题。为什么说温度不是问题?当然不能胡说。从自然界香菇的生存看,野生香菇生长在树木的部位,并不是有什么特别保护,白天处于环境高温下的时间不短。在野生香菇分布比较多的武夷山、秦岭、南岭、伏牛山、大巴山、幕阜山等地,白天最高气温35℃以上的概率很高,日数也不少,有的多达80天。因此,野生香菇本身应该是具有较强高温耐受力的,否则这些地方的不会有那么多野生香菇。而根据实验室的测试,32℃条件下,大部分品种的香菇菌丝能够缓慢生长,35℃,香菇菌丝基本上停止生长但不会死亡,温度下降后会恢复生长,40℃下2小时,部分菌株出现死亡,未死亡的,恢复生长后菌丝状况比没有经高温的弱。所以,即使没有非常精确的数据(不同菌株参数不一样,并没有全面测试的必要性),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就是从适宜温度到致死温度之间,随着温度的上升,菌丝体实际受到的影响是:生长减慢、生长停滞、热伤害、死亡这样的梯进。这里面,前面两个情况基本上不是问题,热伤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接受,当然尽量减轻为好,重点是防止死亡。所以,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只要不堆积,不郁闭,不暴晒(请特别注意这三点),就不会有大问题。而正常情况下,夏季日最高气温的极端情况基本上在38℃左右。 根据调查,菌棒温度(内部)在35℃之下,绝大多数菌株不会出现热伤害。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保护菌棒的最高极限温度是35℃,那么所有的管理操作都可以按照这个要求来。菌棒自身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当然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重点至于,它的变化幅度不会超越环境变化幅度。因为环境升温的时段,菌棒温度需要热交换才能同步,所以温度变化会滞后,降温时段也一样。当环境温度达到最高的时候,菌棒肯定没有达到这个温度,接下来环境温度又走向下降,所以菌棒温度始终达不到环境温度这个制高点。在这个高温环境下,菌丝生长代谢基本上停滞(也有人称之为热休眠),所以生物热也处于极低水平,所以并不需要过多考虑生物热的影响。 这里有个问题是因为风力、干湿度等的影响, 菌棒整体温度(因为表里不一,不好确定,所以假设菌棒表面温度最高可以和环境温度相等,那么环境温度35℃肯定不至于造成伤害)。以最高气温38℃的日子看,在遮阴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实际上达到38℃并保持的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35℃以上不超过10小时。短时期在这个条件下,不至于严重影响生产效果,所以,实际上,在绝大部分地区,越夏所遭遇的难题不是环境气温。我所在的江西宜春,城区最高气温基本上极少超过38℃,农村应该略低1-2℃,发展香菇的地方,好歹都有点小山坡树林,环境温度也要相对缓和些,最高气温超过38℃的日子,每年可能不过一两天。江西、湖南是全国最“水深火热”的地方,火炉重庆,都未必有江西湖南的夏天难熬。 全国能够发展起香菇生产的地方,大致都是有所选择的,局部小气候,出现38℃以上日子的概率应该都是极低的。福建闽北,闽西的山区,还有粤北山区,虽然高温期很长,也没有什么低温期,但实际上还没有江西赣中的极端高温严重。山西运城盆地一带,夏季也很高温度,尤其是极端时段,39℃也偶尔会出现,但他们这里夜间温度比较低。河南驻马店一带,以及洛阳、三门峡等地,都相比江西条件好,其他地方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从中国香菇产业的当前分布看,香菇越夏的最大障碍,绝对不会是温度。山西万荣是我了解比较多的地方,他们在香菇越夏操作方面的改进,是和我在那里的工作几乎同步的。万荣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过去每年都会有总结性表彰大会,我参加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是接受菇农提问,直接和问题对话,所以,现在万荣基本上不怎么有越夏事故发生。这当然不算我个人的功劳,而是通过我给他们当地的各种做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得以较好的推广普及的缘故。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