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行车

 潍坊北海道 2021-11-23

作者|李建伟

       自行车承载了几代人的希冀,它曾经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它曾经是结婚成家的必备几大件之一,它曾经驮了多少新娘到开始新生活,它曾经是多少家庭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它……

       七、八十年代,我们农村人结婚一般需要添置的几大件中就有自行车。早些时候,买自行车需要票,凭票供应购买的大金鹿更是抢手。人们通过各种关系各种途径逐渐地添置自行车。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买布要用布票、买粮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买缝纫机要用缝纫机票、买自行车要用自行车票、后来买电视机要用电视机票……总之大多数自己不能生产的大件家什都要用票。

       大约从记事起,我们家就有一辆自行车。早些时候,好像是村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那时父亲在公社的铁木厂跑供销,有一辆不知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它是父亲每天外出的工具。它也是乡亲们有急事经常借用的快捷交通工具。后来村里也有了几辆自行车,很奇怪的是,虽然当时自行车数量不多,但村里很多人都会骑自行车,所以借的就多。

       我学习骑自行车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为了避免把自行车的蹬子腿摔坏,家长一般会在后货架上绑上一根木棍,即使车子歪倒了也不至于把脚蹬子碰进去。学车一般先从遛车开始,早晚能够稳稳当当遛车了,才敢骑车。由于身高的原因,一般是从大梁底下骑车开始,实际上这需要较高的平衡技术。直到勉强够着蹬子了,才敢上大梁骑车。上大梁骑车,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骑跨在大梁上,因为坐在座子上就够不着蹬子。也有大胆的坐在座子上骑,两只脚总是不能同时够着蹬子,要利用惯性才能连续蹬车。

       我们家的第一辆自行车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载我上学就是重要一项。我上高中时,潍城、奎文、寒亭还没分区,高中是在位于寒亭的潍县一中。高中三年路途,就是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先送到去火车站的公交站点,然后坐五路车到学校上学。每四个周回家一次,仍然是花3毛5坐五路车先到火车站,然后再坐父亲的自行车回家,这样的来回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第一次长距离骑自行车是骑车去寒亭,1986年,参加高考还要先预选,预选考试后,各自回家等结果,预选上的参加高考,预选不上的就不能参加考试。那年,预选考试结束后,自己在家等了几天也不知道情况,实在等不及了就鼓起勇气自己骑车到学校打听,从望留到寒亭足足有五十多里地,快到学校时碰上了我们班的同学说“就你还没联系上,终于找到你了,你选上了,明天就开始上课了”,听到这好消息,片刻也没停留,调转车头又往家骑,回家取被褥,不知不觉中就到家了。这也应了那句人逢喜事精神爽吧!那次来回骑了三个多小时。第二次是高考后到学校打听成绩,也是骑自行车去的。到班主任家,还没进屋门,班主任纪老师就喊:又一个昌潍师专!那时家长根本无暇关注孩子的高考,不像现在的高考考的也是家长。高考前老师已经给我们把志愿学校报好了,我学的文科,当年考了481分,离本科线差了1分,那年我们两个文科班共考上了19人,有好几个昌师。考上昌师,也有我家自行车的一份功劳。

       三年高中学习结束后,到昌师上学,家里给了我那辆旧自行车,作为每周来回的交通工具。虽然破旧,但那辆自行车却为我做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昌师政治系和体育系的同学们做了贡献。因为不是新车也不大在乎它,后来丢了车钥匙,就用螺丝刀沿锁的缝隙稍微撬开了一点间距,用一个小棍一拨就开,也没再换锁,同学来借骑车时我也和他说开锁的技巧,不知不觉中就传开了,自行车放在宿舍楼的门厅里,有时经常发现它不在,第二天又在原处了,那时的孩子们都很实诚,骑完后总是自觉的放到原处,两年下来也没丢失。后来上班后,它又陪伴了我一年。直到上班一年后的89年暑假前,我用一个月的工资加上一学期的奖金,买了一辆新凤凰自行车。这还是在同办公室老教师们的劝说下才买的,他们说:小李,你要想说媳妇,先要买一辆新自行车。

       买来时一摁铃铛,“叮铃铃”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出好远,对新车小心翼翼爱护有加,总是擦的锃亮耀眼,一看就是新车。那时新自行车是小偷觊觎的对象,买来不久晚上出去玩,一会儿功夫少了铃铛皮,万幸没丢车。据说人们用铃铛皮焊在床腿底下当装饰品,不过我从来没见过。自己也产生了偷别人个铃铛皮的想法,但每当看到别人车上铃铛的时候,心里总是慌得不行只好作罢。后来花了几块钱,让修车的老孙给换了一个,虽然没有了原来那个铃铛新,也没那个铃铛的声音清脆,但总算车子又零件齐全,有声音了,也不容易丢失了。凤凰自行车陪伴了我10年,后来搬家放到楼底的门洞里丢了,那时自行车已经很旧了,连单腿的撑子都断了,因为车子太旧也懒得再配上撑子。后来买了摩托车,不经常骑它了,有一次问收废品的,这个自行车多少钱,他说最多10块钱,所以也不在乎,平时下班就在楼道内一靠,长时间平安无事,后来一段时间发现楼道内基本没有人再放自行车,只到有一天早晨上班找不到车子,才听说最近废铁涨价了!

       1996年,女儿一周岁送到老家后,为了经常回家看女儿方便,买了一辆重庆80摩托车,没有离合器,四档循环,左脚一直往下踩就是“1、2、3、4、N”,很容易骑,也不用可以学,买来当天就骑着回了老家。

       后来又有了电动自行车,当下汽车也进入了平常百姓的家庭。近几年随着共享经济的出现,又出现了公共自行车、共享自行车和共享汽车。自行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家庭,不再承载人们出行唯一工具的重任,但自行车为人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替代的!到现在,我仍然喜欢骑自行车。

       ——本文刊载于2021年《北海道》春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