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驱动》: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做到,最最高级的成长

 江山携手 2021-11-23

文|微微笑了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验:

明明很努力地生活与工作,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就算多累多苦我们也硬着头皮让自己早起、读书以及跑步,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为什么自己很努力,依旧做不好事情、无法进步,更别提成长、升职加薪以及登上人生巅峰了。

读完周岭老师的《认知驱动》,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内向成长”的努力阶段,却从未尝试过“外向成长”,对外输出有价值的东西。


早起、读书、跑步也许能让我们看起来成为更好的人,但却无法成为更厉害的人。只有当我们“外向成长”,围绕外界展开成长活动如写作、编程等,培养过硬的技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才能真正成长与精进。

举个简单例子,慢慢钻研一本书并写成对他人有价值的文章或书评,比漫无目地看过100本书效果好得多。读书容易,但写作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思考与沉淀。

简单来说,想要有进步与精进,那就得要关注输出,不断打造技能与竞争力。

做到,是最高级的成长,真正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情才是生命的真谛。


做成一件事情的“心法”

《认知驱动》分为上下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上篇从价值、身份和心理三方面让我们更好看清自己、意识到复利的价值以及扫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其中印象最为深刻就是,书中提及到人的思维与觉知的层次。

人的思维与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NLP逻辑层次在成长的体现,如下:

找意义的问题(创造者):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找选择的问题(战略家):什么东西最重要?找身份的问题(觉醒者):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找方法的问题(战术家):方法总比问题多!找努力的问题(行动派):我还不够努力!找环境的问题(抱怨者):都是你们的错!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正因为清楚了解,所以豁然开朗。“一旦我们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成为'自由人’。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只要掌握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心法”,从全局观出发寻找到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改变。

从一个总是抱怨环境或把失败归咎于不够努力的抱怨者、行动派,慢慢转变为懂得找办法、懂得选择以及寻找到生命真正意义的觉醒者、战略家以及创造家。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最难能可贵的是,《认知驱动》一书除了介绍心法,还直接把技法毫无保留分享出来,让你可以借鉴学习,妙不可言。

在该书的下篇“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中作者从策略、战略、如何找到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让人受益匪浅。

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你必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而要坚持下去靠得不是意志力,而是彻底看清一件事的背后原理、机制以及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年初定目标,往往无法完成的原因,作者提醒我们: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我们总在孜孜不倦追寻幸福与人生的意义,却总是忘记初心与容易放弃。这一生想要真正做成一件事情靠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创造了什么?

记得,吴军在《见识》一书提及到,“人类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一个是基因的传承,另一个就是影响力。”

我们大多数人在“基因传承”也就是生儿育女方面做出贡献,但却鲜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至于后者“影响力”更是视而不见了。所谓的影响力,是可以创造的,创造具有长期价值的“原创作品或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内在目标的“创造”才能使人主动追求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正如稻盛和夫哲学“敬天爱人,无私利他”所说的那样,只有对他人有用、有价值,我们的付出与努力才有意义,方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从成就自我,到成人达己,让自己的努力变得真正有效。


写在最后

查理·芒格曾说过,“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作为成长类畅销书《认知觉醒》的姊妹篇,《认知驱动》同样给力,作者文笔很棒阅读起来太流畅,同时专业干货满满让你欲罢不能。

从认知觉醒到认知驱动,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那么就得更迭心智水平,从认知觉醒到认知驱动,从成功成事变成一种趋势,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人生,照顾好自己心心念念之人,获得真正的幸福,不负此生。

想要消除焦虑,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富足的人生吗?

愿你从这本《认知驱动》开始,慢慢蜕变吧,照亮我们生命某个角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