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初步了解医圣张仲景的心法

 linmu_x 2021-11-24

   本  期  导  读    

医圣张仲景有一个心法,便是「律」。

医圣张仲景有一个心法,便是「律」。张仲景在宋代以后被官方定义为中医界的圣人,也就是「医圣」,他写的一本书大家应该都知道,叫《伤寒杂病论》,原书因为战乱或传承方面的原因而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本,一本叫《伤寒论》,一本叫《金匮要略》,是宋代专门整理古籍的遗书局整理出来的。

图片

现在还有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说是仲景的后世所传承下来,有训诂学家说这本书不是真实的,但个人观点认为这本书无论真实与否都十分重要,只在于临床上能否达到效果。

如果说桂林古本里的方子在临床上有效,那么这本书就可以认定为是「真」的,这是从医疗的角度来讲,而不是从文字考据和训诂的角度。

图片
六律

关于这个「律」,《黄帝内经》里在「律」前加了一个数字,叫做「六律」,数字六就是一个律,什么是律呢?律就是规律,是一个非常客观,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天地自然规律。

数字「六」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上两节课谈到河图,也谈到了洛书,那一课里曾经讲过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12这个次序,比如地球自转一圈是12个时辰,地球公转一圈是12个月,这12个数字,中国古人用一种形象化的方法来做比喻,即12生肖。

第一个生肖是「子鼠」,第二是「丑牛」,第三是「寅虎」,第四是「卯兔」,第五个「辰龙」,第六个「巳蛇」……其中这第六个数巳蛇,其实就是「律」的概念,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计算过程,这里尝试着给大家解释一下,「六」这个数字,可以与其它数字「碰一碰」,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相乘」,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气交」。

一个数字代表一种气,两个数字相乘就表达为两种气的相交汇,一般在我的《脉法课》或《中医心法课》上,我会用板书来给大家计算一下,但是这里不太方便,只能大概地讲一下。

6×1=6、6×2=12、6×3=18,18这个数字呢,是这样的,一圈是12,继续往下推,子是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亥就是12,继续往下推的话,子就变成了13,丑就变成了14,这就变成了第二圈。

18这个数字是在「巳蛇」的第二圈的位置,这是6×3,还有6×4=24这个位置,是亥的位置,就是亥的第二圈,继续往下乘,6×5=30,30这个数在「巳蛇」第三圈的位置,这个大家可以用一张纸和一支笔来计算一下,写下来。

即把1~12排成一个圆,然后把6这个数字从1乘到12,就会出现一个规律,当所有的数字与6相乘时,你会发现它的运动轨迹只在「巳」和「亥」之间运行,会形成一个像管子一样的形状。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怎么理解这种现象?任何数字碰到6都会进入这个管道来,进入到这个来回往复的轨迹中来,这种运动轨迹中国古人称之为「律管」,律这个字就是这么出来的,叫「六一法律」,它实际上是一个实际计算的结果。

而这个实际计算的参照系就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也就是说自转产生12个时辰,公转产生12个月份,最后1~12所有的数字都可以归为以6为基数的来回往复的运动轨迹里,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律管」,像笛子或洞箫一样,这就是「六一法律」的客观基础。

以计算得出来的结果,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客观,非常理性,我在关于河图那一课里曾经提到过,中医理论是很客观的,而非主观想象出来的,它有一个实际的计算过程,是很科学的一套学问。

图片
为何「律」是医圣的心法?

以应用的层面来看,「律」或者「六」与《伤寒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律」是医圣张仲景的一个心法?

如果你是张仲景,接触到大量不同流派的理论,那么有没有一种流派能够把你说服?史书上有一句评价张仲景的话是「识用精微过其师」,即他比老师还要厉害。

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讲,仲景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是那种必须把事情搞清楚才能够变为文字写在书里的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能够说服仲景的理论应该也是比较客观理论的。

《黄帝内经》里明确给出「六一法律」,仲景当年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应该是被这种客观理性的理论说服,所以才著称《伤寒杂病论》传于后世。

仲景的临床水平非常高,但是我个人谈一点看法,他在写《伤寒杂病论》时大概是四五十岁,跟那种十几岁就开始临床,一直活到九十多岁还在临床的中医大家们比,仲景的临床经验应该是不如他们多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仲景在四十多岁时就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这就提出一个观点来了,医生大概分两种,一种是不断地临床,取得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识和方法,还有一种是得到了传承,而且这种传承是比较理性确定的,即使他没有那么多临床经验,但不表示认识问题的层次不够深刻,也就是说一种是临床型,一种是境界型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临床经验加上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会更加完善。

图片
「六病」的读法
体现的是「理」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探讨了「六病」,目录的顺序是这样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共是分六篇来辨。

这其实就是「六一法律」的应用,只不过这个数字「六」过于抽象,所以在应用上要给它贴上一个标签,这个标签的具体名字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仲景写篇名的格式是这样的,先是辨,然后接上六脉之一,如太阳,接下来是病、脉、证,最后是病,治病是并列的,即「并治」,我觉得这应该是《伤寒论》篇目名的正确读法。

以前不注意的时候就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样一口气读下来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准确的读法应该是辨,然后顿一下,太阳,再顿一下,然后是病顿一下,脉顿一下,证再顿一下,最后是并治,这六篇都应该这么读。

为什么要这么读?因为这六篇是对律的一个具体应用,先贴上一个标签,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中医称之为「三阳三阴」,贴完标签之后,便是病、脉、证,这三个字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是脉,仲景摸脉主要是摸三部脉,即「人迎脉」、「寸口脉」、「跗阳脉」。中医里有个词叫做「方证相应」,即身体的不舒服,一系列的表现称作为「症状」,所有症状综合起来叫做「证」,「症」和「证」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最后还有一个字叫做「病」,我个人理解它就是一个「固化的证」,就是这个证变成一个长期、本质性、根源性的内容。

在中医看来,「证」是会经常变化的,但是「病」变化就很小,《伤寒论》中的病、脉、证,病是相对固定的一种表现,可以称之为「数的内涵」,而证便称之为「象的内涵」,脉称之为「气的内涵」。

也就是说仲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以数、气、象的顺序来辨病、脉、证,最后并治,这个过程叫做「理」,中医里的象、术、理、气是合一的。

仲景是东汉末年人,那时的显学叫做「象数易学」,仲景的本职工作是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仲景原本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后来为什么会走上医学的道路呢?

简单说就是因为瘟疫导致他家族的很多人在很短时间之内离世,所以他发奋学习,然后著成一本《伤寒杂病论》。既然仲景能做到太守这个位置,那他的学问应该是当时的显学,就像今天大学生基本要学一门外语,大多数人选择都是英语。

仲景既然做到了太守,就一定要学一些「象数易学」,我们称之为时代的局限性也好,这无关对错,那个时候的学问就是这么一脉传下来的。仲景的思想里应该是有这套东西,所以《伤寒论》篇目名的读法应该和前面说的那样,才比较符合仲景当时的思路。

有了思路以后,才能按照仲景当时看问题的角度去学习《伤寒论》。

今天把「律」的内容给大家讲了,即「律」是客观理性计算出来的一个理论,仲景是一个比较理性认真的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仲景在这个编排《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时,脑子里应该有个思路,即「象数理气」的思路,这决定了篇目名的读法。

看了本文,希望大家从「律」入手学习《伤寒论》有一个思路。

图片

今年的《温病与伤寒

全新改版升级了!

快来与范师一起,

灵活用药,巧用温病方!


伤寒与温病


试听时间:12月4、5日(周日)
费用:300元/人/半天(可抵扣学费)

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黄埔村北码头28-29号M创工场4楼。

开课时间:12月4日

报名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