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热共用和阴阳,苦辛并进复升降,补泻同施调虚实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11-24
               半 夏 泻 心 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12g  干姜9g  黄芩9g  黄连3g  人参9g  炙甘草9g  大枣12枚
[主治]脾不运湿,湿热中阻,升降失调,心下痞,呕吐,下利,舌尖红,苔薄黄而腻, 脉弦数。
[证析]痞、呕、泻是本方主证,据此而知病在中焦;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是其佐证,按八纲辨证,病性属热;痞、吐、泻三证都是津病,按气血津液辨证,属津气升降失调。少阳居表里之间,为津气流通之所;脾胃位居中焦,为津气(阴阳)升降之轴。外感风寒,表卫闭郁,津气不能出表,由少阳三焦内归脾胃,津气升降出入紊乱;或饮食不洁,由食管直侵胃肠,脾的运化功能障碍,致使湿滞胃脘而成痞;升降失调而呈吐泻;气郁化热而呈舌红、苔黄、脉数。故脾运障碍,升降失调,气郁化热,津凝为湿,是本方证的基本病理。
[病机]脾不运湿,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脾胃法。

[方义]此证有气郁化热与津凝为湿的证象同时存在。热为阳邪,宜用寒凉,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寒温共用,才能和其阴阳。

此证有清阳不升而利浊阴不降而吐的证象同时存在,其升降失调之机就是脾运障碍。施治之际,应该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苦辛并进,才合治病求本之理。 

吐、泻、痞是津凝为湿的实证,津液之所以凝聚为湿,却因脾虚不运引起。这种虚实夹杂的矛盾同时存在,治宜化其湿浊,补其虚损才能兼顾。

综合上述,此证宜寒热共用以和其阴阳,苦心并进以复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方用黄芩、黄连之苦寒,清中焦之热;半夏、干姜之辛温,化中焦之湿;人参、甘草、大枣之甘,补中焦之虚,缓胃肠之急,使热清、湿去,胃肠功能复常,则升降调而吐泻止。

[应用]1.以吐、泻、痞为主证,兼见舌红、苔黄、脉数即可使用。一个主证即可不必悉俱。

2.《类聚方广义云》:“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饮食汤药下腹,每漉漉有声而转泄者,可选用以下三方(指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里说明了两点:首先痢疾是疫毒直侵肠道,不是邪从表入,黄芩、黄连在此是直接消除病因,不是仅清郁热。其次是饮食汤药下腹,漉漉有声而转泄,是胃肠功能障碍,蠕动亢进的现象。故用干姜、半夏恢复功能,甘草、大枣缓其急迫,这些用法,将本方各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很能启人思维。

3.《芳翁医谈》云:“休息痢,世医以为难治,盖亦秽物不尽耳。宜服笃落丸(大黄一味为丸)兼用半夏泻心汤之类。”“下利如休息而无脓血,唯水泻,时或自止而腹胀,泻则爽然,……与半夏泻心汤兼笃落丸为佳,且 宜长服。”休息痢与水泻时泻时止,都是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现象。此方有补虚扶正的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解毒的黄芩、黄连,加入导滞祛邪的大黄,颇为对证。

4.《方函口诀》云:“因饮邪并结,致呕吐,或哕逆,或下利者,皆运用之,有特效。”指出凡属中焦水液失调引起的吐、泻、哕逆,都可应用,但须偏于热者

综上,凡痞、呕、利,或腹泻与腹胀交替出现,或下痢、或休息痢、或哕逆,皆可应用此方。

5.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痢疾,审其病机相符,均可应用。

——编辑整理:张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