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面食集萃

 古蔺同乡会 2021-11-25

古蔺面食集萃

代元兴

面食即主要是用面粉制成的食物,是我国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面食大约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小麦是我国的传统农作物,据考古发现的碳化小麦测定,在我国北方种植历史起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大概于汉代后才向南方地区推广种植。面食就更加丰富起来,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含面条、馒头、花卷、油条、烧饼、饺子、包子、混沌、麻花、面包及各种烤饼。

面食在漫长的发展和繁荣历史中,古蔺的面食也独具特色,表现为一道亮丽风采。小作收集整理,以此给大家分享。

01

古蔺面

人人都说古蔺面好吃。煮熟过程不易浑水,食时不吸汤而黏坨,爽口出味。慢慢地古蔺手工挂面畅销半个省,获中央电视台《食尖上的中国》Ⅱ专题报道宣传。古蔺面真还成为了我们古蔺的著名地理标志产品。一些年来,我们常常给成都、泸州朋友带去作为随手礼品,成为大家喜爱的美食。

   其实,我们并没有生产多少小麦,面粉加工厂早已停止生产面粉。全靠外地运进面粉加工挂面。大概得益于古蔺矿化度极高的水质、恰当的碱度配方、浅度微发酵状态的揉面力道,以及低矮干热河谷地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的特殊气候环境。造就了古蔺面的优秀素质和品性。

记忆中,古蔺面也应该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蔺以前大量种植小麦,有面粉加工,加工方式是水碾子冲动碾子将小麦磨碎后,“打箩櫃”筛分并重复操作加工。我们在椒坪河蒋家堰磅看过。碰撞得乒乓作响,呼叫人都听不见。后来才发展到电动机传动双滚碾压磨粉机,筛分六次的加工方法。以及最高级的县粮油加工厂的面粉流水生产线。

记得文革中期,粮食计划供应,我们在农村食用小麦就是兼在米饭中叫“麦米饭”,或用石磨磨成连着麸皮一起的麦粉,拌和后用桐子叶包的“麦生粑”、麦粑或者甑口上蒸熟的“麦螺丝”。要吃一顿面是略微稀奇的美食。传统习惯是端午节吃面。

那时在端午节前“擀面”,农村的要先去排队磨面称为“打灰面”或者发音为“粜灰面”的“换灰面”。然后再排队“擀面”。我们居民仅按计划买灰面、擀面是要排队的。按供应买来面粉,到面条加工点“擀面”。不论是擀碱面、还是鸡蛋面、鸭蛋面。首先,看着称重、加水、和面、揉面,还必须帮着摇擀面机。压面皮两三次后的切面程序,要求摇得飞快,少年朋友不许操作。待切好挂在在小竿上晾干后才收存。大概称为挂面就是因为这样命名的。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个小时。

记得邻居钟泽尧伯伯家专业擀面,白面板,白围腰,白袖套,碱水缸钵,压面机。他很讲究揉面力度和卫生,加水和匀后,轻轻揉。曾亲自给我讲:离开做面工位后回来,必须先洗手,保持清洁卫生。尤其是夏天不能用太大的力量,不能让手背冒汗,更不能满头大汗。“不能让客人吃面时,吃我的汗水”。让我们监督,我夏天常常看他的手背都是干面粉,没有湿痕。天呀!何等的人品和手艺。

手艺人、工匠人的敬业精神让我至今难忘,敬佩深深。

如今看着大街小巷的面馆,以及我们每一个家庭,各种如豆汤面、臊子面、素面、炖鸡面、酸菜面、豇豆面、肉丝面、猪肝面、肥肠面、羊肉面、牛肉面,燃面、凉面、抄手,人们吃得热气腾腾或鲜香爽快的时候,加工、经营者背后那熬更受夜、加工备料的辛苦,常常隐没在热闹喧哗与喜笑颜开之中。

现在,当我们在外出中发现有销售“古蘭手工面”及产地为江阳的“古蔺手工面”时,不禁哑然失笑,连这个也有假冒……?

古蔺面的风采之处,还有机制面品种中的宽面,水面中的刀切面、刀削面、头削面。

应该特别记一下的是“烩面”:水面做成小面块,好像是水煮后,舀入炖好的猪肉海带肉汤之中,鲜面、鲜肉、鲜汤之味的结合,让人大有解馋之感,直喊爽气。过去县城上餐厅每天要销售两黄桶以上,现在只有在红白喜事上请求厨师专门制作品尝了。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我们的传统美食“鸡婆头”。贵州人称为“把格豆”。只有四川省富顺县也还作为面食店招牌食品“鸡婆头”。即是将面粉拌和发酵后,拉扯成块状或小片状,直接放入肉汤中煮熟调味食用。其面块很有麦粉香。尤其是“大骨炖大把菌”或土鸡汤煮的“鸡婆头”实属地方名特美味,隔时尝尝,美哉矣,回味悠悠。

02

古蔺烤饼

(一)月饼。其实历史上古蔺的中秋节,普遍是打糍粑蘸黄豆面或蘸蜂蜜,吃早餐过节。但改革开放生活改善,赏月吃月饼流行起来了。
古蔺月饼当然数“朱伯林老字号”的最好。每年他家的月饼早早开始制作开卖,可是临近中秋节的几天,店面上仍然是拥挤不通,繁忙混乱。人们吃惯了他家的口味,就是不改初衷地执着,即使开始卖了的,节气到了还要买个应景。以至于糖果厂倒了,很多个体的又制作,竞争也好,比赛也罢,“朱伯林老字号”始终独占鳌头。领导古蔺月饼几十年。我富顺县亲戚及在成都的女儿每年都有邮寄要求。

(二)烤眉毛酥。长期制作销售地点大概有两家:
一为大梯步。现作现烤即食型。是我表叔公流传给两位表叔的百年品牌技艺。烤制出炉后,温热可口,皮薄酥香。六十四层酥皮,层层香酥碎,顺口化渣,葱肉喷喷香,难得的勾魂感,使人食欲大增。由于工序多,制作慢,近一、二十年来创造了长期需要等待三十分钟才能买到的销售奇迹。
据说是王开烈老县长为其题写的招牌。
最近,两位表叔有怨言了,煤炭涨价,手工制作工序近二十道之繁多,麻烦累人,销售价格多年又提不起来,年龄增长,有要成表演项目之凝。但愿两位表叔能够坚守到有人传承喔!

二是一小门口:“张记传统烧饼”。棚内小灶,一位女士当街制作,有包装小袋。

(三)烤糖酥。原古蔺镇派出所对面制作铺已拆迁,现仅“张记传统烧饼”制作销售,将红糖馅包入面团,外粘白芝麻,入炉烘烤。红糖产气促成膨胀,直至烤熟,糖粥稀甜,面皮芝麻碎香,品之意满口田。

(四)饶明海回饼(现称烤饼)。是几十年前的古蔺集体所有汤圆店职工,在企业解体后制作销售的素烤饼,绵软、香甜。一度被夸赞称为“饶明海回饼”
(五)夹肉大饼,著名的是80-90年代原工商所门口,王长生师傅制作的闷炉夹肉烤饼。每天下午4、5点生火揉面,经营到半3点是常事。面粉揉好偏湿,撒入碎肉片,包好。现烤现卖。打牌、喝酒的宵夜或带走。与烤红薯一起是古蔺县城最早的夜市生意。因大饼被人们喜爱,制作师傅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王回饼”。
 当然。也还有较多的油炸的夹肉小饼。

03

馒头、小麦粑、包子

古蔺馒头的最好记忆,要数当年鸭儿粑巷子侧面所谓集体所有粑粑店的蒸馒头。记得当年母亲给我讲,并给我钱前去品尝。看见刚出笼的馒头中缝张开,稍冷却,我们没有咬,是哈一口气的方法,就把馒头的一部分拉进口里了,至今记忆犹新。可惜已店散人老,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馒头很普遍,但制作精良,有特色的不多。最近,发现城西田坝寨幼儿园对面的馒头店,一个女士全部手工揉面制作。每天只制作20斤面粉。入口绵软耐咀嚼,回味自然甜,无故意添加甜味之口感。食时大有对往日追忆之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