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承略:宋代的国家藏书

 昵称40044036 2021-11-25

图片

经过唐末五代五十余年的板荡战乱,赵氏兴起,逐步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宋王朝。国家的统一,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相应的,图书目录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考究图书目录事业发达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的决定作用外,还有下列三点:第一,雕版印刷盛行,图书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第二,统治者提倡文治,重视图书的收集收藏和目录的编制;第三,学术研究活跃,新著作大量涌现。因而,造就了一种浓厚的文化与学术气氛,《宋史·艺文志》对此评论说:“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学士搢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周之文哉!”这并不是溢美之辞,而是恰如其分地对宋代文化与学术的概括和总结。

国力不强,学术与文化却相当昌盛,形成了宋代的特色。图书目录事业,是学术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这里只就国家藏书这个问题,略谈一二。

一、藏书建设

宋初的藏书,是伴随着平定诸国而建立起来的。宋太祖建隆初年,三馆只有藏书一万二千余卷。乾德元年(963),平荆南,尽收彼国图书。三年,平蜀,派右拾遗孙逢吉前往收罗,得书一万三千卷。四年,下诏访求亡书。涉弼、彭幹、朱载等人献书一千二百余卷,被赐以科名。开宝八年(975)灭南唐,得书二万余卷。吴越归附,也送来了图籍。至此,全国基本统一,藏书也渐渐完备起来。

太宗更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麟台故事》记载,太平兴国九年(984)下诏道:“宜令三馆以《开元四部书目》阅馆中所阙者,具列其名;于待漏院出榜诰示中外:若臣寮之家,有三馆阙者,许诣官进纳。及三百卷以上,其进书人送学士院引验人材书札,试问公理。如堪任职官者,与一子出身。亲儒墨者,即与量才安排。如不及三百卷者,据卷帙多少,优给金帛。如不愿纳官者,借本缮写毕,却以付之。”这些措施实行以后,果然奏效,结果“数年之间,献图书于阙下者,不可胜计……图书之盛,近代无比”。

两代的苦心经营,总算做出了成果。但是咸平四年(1001)真宗仍然说:“验开元之旧目,亡逸尚多。庶坠简以毕臻,更悬金而示赏。式观献书之路,且开与进之门。”于是决定献书一卷,赏钱一千;献书三百卷以上,量材赐官职。真宗又特别重视图书的刊刻,据《宋史·崔颐正传》载,咸平初年,诸经版本大都舛伪,真宗下诏择官详正。七、八年后,成绩斐然。《宋史·邢昺传》云:“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书库,问昺经本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雕版的兴起,为丰富国家藏书开辟了另一重要的途径,同访求民间遗书比起来,更具有积极意义。

宋初四十年的搜访补辑,是非常艰苦的。人们由此可以想见,文化典籍在五代战乱中毁亡殆尽。仁宗庆历初(1041),王尧臣、欧阳修等人仿《开元四部录》修成《崇文总目》,共收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虽然为数不少,但比起《开元四部录》来相差很远。

神宗、哲宗搜访不辍。至徽宗崇宁中,诏令两浙、成都府路等出版业发达的地区,由漕司负责收取民间奇书。政和七年(1117),累年收集到的图书,超出了《崇文总目》几万卷,于是孙觌、倪涛等人重定编成了《祕书总目》。宣和初年(1119),置补完御前书籍所,又访天下遗书,以资校对。由于三馆图籍简编脱落,字画舛讹,于是成立了补写局。时至北宋末年,图书的收藏也达到最丰富的时候。然而,书籍的厄运,也倏忽而至了。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开封,使北宋历代收访的图书毁于一旦。有幸免于战火的图籍,也被金人掳掠北去。南宋建立后,金人以二帝要挟,迫使南宋送交大量图书。战乱、掠夺和纳贡,使徽宗时丰富的图书靡有孑遗,南宋几乎是在废墟之上重建藏书。

高宗南渡以后,于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又赶忙搜集亡书。《宋史·艺文志》载:“高宗移跸临安……搜访遗阙,屡优献书之赏,于是四方之藏,稍稍复出,而馆阁编辑,日益以富矣。”孝宗淳熙五年(1178),祕书少监陈骙修成《中兴馆阁书目》,收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比《崇文总目》多出一万三千八百余卷。但应当指出的是,著录的书主要是后人的新作,旧籍亡佚者实在不少,而且也无由搜求了。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太平兴国中编次《御览》,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种,其纲目并载于首卷,以今考之,无传者十之七八矣。”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秘书丞张攀修《中兴馆阁续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还不包括太常、太史、博士之藏以及郡路刻版没有来得及进献的图书。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云:“自绍兴至嘉定,承平百载,遗书十出八九。著书立言之士,又益众,往往多充祕府。”《宋史·艺文志》也说,自宁宗以后,“迄于终祚,国步艰难,当旅之事,日不暇给,而君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字为务,大而朝庭,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记述、赋咏,动成卷帙。”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南宋的藏书比北宋时丰富得多,但主要来源于当代的著述。

宁宗时出现的馆藏丰富的局面,未能维持多久,十一年后,值理宗绍定辛卯,一场火灾,图书成为灰烬。此后,国难当头,气运已尽,图书事业也就一蹶不振了。

由上可见,宋代的国家藏书建设虽然历尽艰难,几经曲折,然而总趋势是发展的、进步的。历朝还没有其他统治者,像宋代那样,辛勤地搜访图书。两宋君臣上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丰富与完备藏书,并适时地编制藏书目录,使图书目录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馆舍建筑

宋代藏书之处沿唐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宋初,置三馆于长庆门东北,统谓之西馆。那是十几间简陋的房舍。太平兴国初(976),太宗临幸三馆,叹道:“若此之陋,岂可以蓄天下图籍,延四方之士邪!”于是下诏在左升龙门东北旧车路院,别建三馆。称为三馆新修书院,定名为崇文院。栋宇的规模,由太宗亲自计划,院成后果然轮奂壮丽,甲于内庭。崇文院的建筑结构是: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

端拱元年(988),下诏分三馆书万余卷,别为书库,名曰祕阁,以贮禁中之书。淳化三年(992)八月,祕阁在崇文院中堂落成,与三馆合称为四馆。

元丰三年(1080),神宗改官制,把崇文院隶属祕书省。宣和三年(1121),祕书省建成。《麟台故事》记载了新省的建筑模式:“殿门南向,中为右文殿,殿之后为道山堂,堂之后为监、少直舍,直舍之后为著作局,局有厅、有直舍、书库吏舍,周以两庑。右文殿东庑便门之东,祕阁在焉……朱碧辉焕,栋宇宏丽,上邻清都,为京城官府之冠。”可惜,这样富丽堂皇的馆舍,不久就沦于战火之中。

南渡以后,驻跸绍兴,祕书少监程俱,建议在火珠山巷孙氏及吕惟明没官屋二所,权且设置祕书省。绍兴二年,移跸临安,始把祕书省安置在宋氏宅,后来徒往油车巷东法惠寺。

绍兴十三年十二月,诏两浙转运司建祕书省。十四年六月,新省建成。东西三十八步,南北二百步。大门南向,进门后是右文殿,殿后拜阁台,台后祕阁,阁后道山堂。在这组建筑两旁,各是一列南北向房舍。东面一列四十二间,有古器库、书画库、祕阁书库、子库、经库等。西面一列四十三间,有瑞物库、祕阁书库、集库、史库等。祕阁书库有两个,四库书分储。省舍还包括国史院、印板书库等,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所有的省官都居于其内。

七十年后,到了宁宗嘉定六年,由于馆舍颓毁不少,朝廷命工部和祕书省合作修补。六月动工,次年七月完毕,耗钱九万余贯,内外一新。

绍定四年(1231)秋,祕书省修过不久,因居民疏忽,三馆起火,仅残存著作庭及后园。祕书省请求朝廷拨款,耗费三十五万余贯。“中外鼎新,规模一如旧式”(陈骙《南宋馆阁续录》)。但是不久,这新建的馆舍就易主了。

  战争与火灾,使四馆多次重修重建。两宋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建设得宏伟壮丽。绍定四年,已是日薄西山,但还是拿出三十五万贯钱建馆,宋朝统治者对祕书省的极端重视,就可想而知了。

三、职官设置

宋代国家的藏书机构,从性质与职能上可划分为两组。一是崇文院及后来代之的祕书省,二是宫廷内殿阁。二者的职官建置不同。

宫廷的殿阁主要有:太清楼,太宗时建于后苑。龙图阁(奉太宗御制),天章阁(奉真宗御制),宝文阁(奉仁宗御制),显谟阁(奉神宗御制),徽猷阁(奉哲宗御制),敷文阁(奉徽宗御制),焕章阁(奉高宗御制),华文阁(奉孝宗御制),宝谟阁(奉光宗御制),宝章阁(奉宁宗御制),显文阁(奉理宗御制)。

两宋的皇帝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喜欢吟诗作画,遗篇颇多。所以,某个皇帝死了,后继的皇帝建阁纪念,竟成为传统。由于各朝奉敕论撰的图书洋洋大观,也在御制的范围之内,因而殿阁的藏书不在少数。各阁设立大学士,如龙图阁大学士、天章阁大学士,作为清衔由硕望大臣担任。下设阁直学士、待制等官,具体做一些文字整理、典籍保管工作。

再谈崇文院。神宗改官制之前,崇文院是个独立的机构。直馆至校勘,通称为馆职,必先考试而后任命。不考试而任命的,是皇帝隆恩,或奖掖功臣。元丰官制实行以后,把四馆职事尽归祕书省,从祕书监到校书正字,都叫作职事官。按《宋史·职官志》,祕书省有监、少监、丞各一人,“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少监为之贰,而丞叁领之。其属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历;祕书郎二人,掌三馆、祕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掌校雠典籍,判正讹谬。”自从元丰定制,以后各代虽然人数有差,但名称和职掌未变,直到终祚。

掌管古今典籍,对图书进行访求、校勘、分类、编目,成为祕书省最基本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日历、实录、国史等的纂修,是祕书省更重要的任务。在掌管与纂修图书的过程中,体现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用意。曾巩在《本朝政要策》中曾说:“择当世聪明魁垒之材,处于其中,食于大官,谓之学士,其义非独使之寻文字、窥笔墨也;盖将以之观天下之材而备大臣之选,此天子所以发德音,留圣意也。”程俱的《麟台故事》也说:“治平熙宁之间,公卿侍从,莫不由此途出。”职事官的地位非常高,从祕书省迁任他官,可以不试而命,“至于进擢之异,待遇之渥,资任之优,选除之遴,简书之略,盖不与他司等也。”所以,可以把崇文院、祕书省的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藏书、撰述和选拔人才。其中选拔人才,深刻地体现出文化机构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的关系。宋代这种选任官吏的方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总起来说,两宋国家藏书确实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元初脱脱等人修《宋史·艺文志》,著录图书九千九百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卷,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宋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宋代发达的国家藏书,对于元、明、清三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与学术史上永放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