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郁葱葱绍兴路(袁鹰)

 芸斋窗下 2021-11-25

上海绍兴路并不长,当年旧法租界时代,是一条并不算出名的小马路,两旁有些算不得豪华却也不是普通石库弄堂的住宅,许多像我这样很少有机会路过的人,对它并无印象。上海解放后六十年来,这条绍兴路并未加长,也未拓宽,增建了不少新房,却也没有连片的高楼巨厦、商城广场,然而在许多上海和外地的读者,以及文艺界人士心目中,却占有一个迷人而且很重要的位置。我已迁居北京半个多世纪,如今一想起绍兴路,眼前就会浮起一片阳光灿烂的热闹场景,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绍兴路上有一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包括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好几代出版人在这里日夜辛劳,贡献了青春岁月。他们联系上海和外地作者,耗费心血,编辑稿件,送到印刷厂印成书,每天从绍兴路上往外送一车又一车新书,到大大小小的书店,为千千万万的读者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也将一批批年轻的生力军送上文坛。读者们买到好书,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会感谢作家,将他们的名字记住一辈子,也会给作家写信,表示真诚的敬意。可是,又会有多少人想起出版社编辑的心血,而向那些幕后英雄们(他们和她们不是无名,都是有名有姓的)送上一份谢意和敬意呢?

  当然,现在回头看,出版社有时出了些并不太好、可出可不出甚至不应该出的书,在政治运动频繁,思想言论常遭限制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受到严重的扼制和破坏,还冒出一个“只有大写十三年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怪论,作家们“下笔如有绳”。到了十年动乱时期,出版社同遭浩劫,出版社负责人进了“牛棚”,编辑人员横遭迫害,连人身安全都难保,还谈得上什么正常出版、给读者提供好书呢?十年浩劫后我去过绍兴路一次,巧遇刚调来工作的老友杜淑贞,她虽有不少宏图壮志,但面对劫后灾区,也感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遇见另几位刚刚回到出版社楼上办公室的老友,更是相对唏嘘。所幸的是,这种气氛很快被思想大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春潮一扫而空,绍兴路上重又是一片明媚。

  我也可以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名老朋友了。从新文艺出版社时代起,就同她结识。悠悠六十年,会想起不少故人,不少往事。蓦然回首,却不知从何说起……且说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吧。

  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忽然收到上海文艺出版社陆续寄来影印的三十年前“左联”时期的《前哨》、《文艺新闻》等刊物,捧读之际,不禁喜出望外。那些过去只在鲁迅同友人通信或“左联”史料中提到的刊物,过去只知道名字,却从未见到真面目,想必经过多年战火,早已灰飞烟灭,至少也是只有极少数人保存的海内孤本了。现在经过出版社影印,终于有机会同今人见面,怎不令人兴奋欣喜!后来从丁景唐兄信中才知道,原来是他这位有心人的提议,得到当时出版社领导李俊民、蒯斯曛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几乎是在抢救的情况下,将这一批罕见的珍贵文献陆续影印出版。

  从这批影印本开始,到八十年代景唐兄去出版社主持工作以后,影印本图书就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出版社随后又影印了《语丝》、《光明》等刊物,使三十年代的文艺刊物更加齐全了。1980年,为了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他们又影印出版了当年瞿秋白亲自编选、还写了那篇著名序言的《鲁迅杂感选集》,使这部具有经典价值的著作重现人间。许多看到影印本的朋友,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出版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它们也许不会为出版社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是它们价值连城,不仅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家和藏书家提供了一批极有价值的文献珍品和经过战火流离几乎散佚无存的珍贵史料,也为当代和后代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延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革命文学历经风雨、艰难前进的光辉历程……摩挲之际,大家都涌起说不完的感慨和振奋。

  上世纪末,上海文艺出版社委托我负责《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辑(1949-1976年)散文卷的编辑工作,我既感惶恐,又感幸运;因为三十年代由老出版家赵家璧先生倡议和主持、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一项规模宏大、内容丰厚的文学出版工程。第一辑编选了“五四”前后十年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剧本、报告文学、文学论著等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在抗日战争前问世。“大系”以浩大的声势,特别是各分卷以鲁迅先生为首的“五四”大师们的主编阵容,震惊了当时文坛。按家璧先生原意,准备“十年出一辑”地按部就班出下去;不料这一计划被日寇侵略的炮火和以后的动荡时局,阻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十年动乱结束后,丁景唐兄来出版社主持工作,不仅影印了战前出版的第一辑,又主持编纂了第二辑。为此他风尘仆仆,奔走于北京上海间,多次拜访了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周扬、巴金等前辈,听取他们的指点,得到他们的热诚支持。后来又出版了第三辑(1937-1949年),使这项世纪工程得以继续下去。我参加的第四辑(1949-1976年)在上世纪末问世,前几年又出了第五辑(1977-2000年),一共一百卷,作品上万篇,囊括了二十世纪一百年中中国文学的优秀成果,也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脚步,侧面反映一百年来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放眼文坛,举世滔滔,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选本,有哪一部能达到如此规模宏大,又具有深远影响的呢?

  于是,遥望申江,遥望绍兴路,我会想象些什么呢?我仿佛看到那条并不长也并不阔的马路上,熙熙攘攘、三三两两走过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文坛大师、前辈作家的身影: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由萧军、萧红、艾青、丁玲搀扶,后面是胡风、冯雪峰、唐弢、王元化,还有林语堂、郑振铎、曹聚仁和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旁边又有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一批创造社同伴;茅盾身边簇拥着周扬、阳翰笙、田汉、陈荒煤;冰心被陈衡哲、赵清阁直到茹志鹃、菡子几代女作家围着;巴金一边走,一边同曹禺、靳以、柯灵、萧乾、何其芳、丽尼、辛笛闲谈;夏衍旁边是阿英、陈白尘、于伶和十年动乱中殉难的叶以群,那边还来了一批翻译家耿济之、曹靖华、傅雷、满涛……太多了,太多了,看不过来,也数不清楚,马路尽头,还陆续走过来一批又一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时髦打扮,土布衣衫,真是蔚为大观。两旁更有数不清的读者,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蹦蹦跳跳的孩子,向他们鼓掌致意,欢呼问好……这就是热热闹闹的绍兴路,这就是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的绍兴路,这就是常在我梦中萦绕的绍兴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