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损益法”厘定五音,取司马弃管子

 缠绵168 2021-11-25

天干起运,地支起气,五音建运是“五运六气”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现在的问题是何谓五音?五音如何制定?我们只有先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五运与司天、在泉、间气、中气等气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何谓五音?听起来如何?

宫、商、角、徵、羽,是为五音(俗话讲的五音不全指的就是这五音),分别相当于西方音乐简谱1234567中的1do2re3mi5sol6la

“喉牙舌齿唇”乃辨五音清浊之法。宫属喉音,为五音之首,商属齿音,角jué属牙音,徵zhǐ属舌音,羽属唇音

念字即知其声,声出则发声部位自当不言而喻。

大家可以先自行体会一下这五音发声部位的不同,不要强行对应西方音乐简谱中的发音,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据《吕氏春秋·卷五·仲夏季·古乐》讲,黄帝的乐官伶伦始作律,伶伦取取竹于懈溪之谷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调,此为五音之基调,后又制十二管,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中,雄鸣为六,是为六律;雌鸣为六,是为六吕,合称“律吕”。十二律吕之声调的基准音为首律黄钟之律的“宫”声调。

《管子·地员篇》讲: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从以“喉牙舌齿唇”辨五音清浊之法角度讲,徵为音,笑为声,“徵”音如小猪突然被抱走后母猪的骇叫声;羽为音,呻为声,“羽”音犹如荒野之马的嘶鸣声;宫为音,歌为声,“宫”音犹如牛在洞穴中的哞叫声;商为音,哭为声,“商”音犹如离群掉队之羊的咩叫声;角为音,呼为声,“角”音犹如山鸡登木而啼鸣,其声迅疾而清脆。

二、五音如何制定?三分损益法

古人用“三分损益法”用内外径相同的9寸长竹管来厘定五音。蔡邕《月令章句》中讲“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古代1=10寸≈23.089cm9寸≈20.78cm

1、《管子·地员篇》是这样记载的: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种“三分损益”、“四开以合九九”制五音法。

9寸长的竹管细分为九九81等分,此管吹奏之音即为“宫”音,此管此音就是基准。将81等分“一而三之”,27+27+27=81=3*27

① 第一开,益之一分以上生,3*27+27=108,“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由宫音而生徵音

② 第二开,损之一分以下生,108-108*1/3=108-36=72,“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由徵音而生商音

③ 第三开,再次益之一分以上生,72+72*1/3=72+24=96,“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由商音而生羽音

④ 第四开,再次损之一分以下生,96-96*1/3=96-32=64,“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由羽音而生角音

如此,在《管子》中,五音的生成顺序是这样的:宫、徵、商、羽、角

问题是,因为每次三分损益的基数(811087296)都不一样,所以有一个“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存在。我们不是搞音乐专业的,暂且不去管它吧。

我们只需大概知道《管子·地员篇》中五音的生成程序、对应哪个音,怎么算出来的,如此,就大差不差了。作图如下: 

图片

 2.《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在讲十二律吕只是提到“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损之一分以下生”,至于具体怎么个程序则没有提及。

《汉书志·律历志上》上承《吕氏春秋》说:

“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一样也没有提及具体怎么个程序,不但如此,还将我们称之为“五音”的东西称之为“五声”。实际上,声、音、乐在古代乃是层级递进的东西,不可混淆的,如《乐记》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介于《吕氏春秋》和《汉书志》,司马迁的《史记·八书·律书》倒是详细记载了五音的生成程序:

“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生黄钟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宫五,徵九。置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实如法,得长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黄钟之宫’。故曰音始于宫,穷于角;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梳理如下:

① 九寸长竹管,分成九九八十一等分,然后再一分为三。是为“宫”音的标准音。司马迁不同管子的地方在于,司马迁是先损后益,管子则是先益后损。

② 三分去一。81-81*1/3=81-27=54,五十四以为徵。

③ 三分益一,54+54*1/3=54+18=72,七十二以为商.

④ 再次三分去一,72-72*1/3=72-24=48,四十八以为羽。

⑤ 再次三分益一,48+48*1/3=48+16=64,六十四以为角。

故曰音始于宫,穷于角,宫、徵、商、羽、角,“五度相生”,以生十二律吕。

我们将司马迁的这种先损后益的“三分损益法”作图如下: 

图片

对比司马迁和管子的“三分损益法”定五音程序,我们可知,虽然二者在损益之先后上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最后确定的五音生成音序却是一致的,都是宫、徵、商、羽、角。但管子的徵音竹管竟然长达108等分,远超981分竹管的长度,也较司马迁的54等分徵音竹管短的多。由于本人不是音乐家,搞不清楚跨度如此大的竹管发出的声音究竟是否相同,故存而不论。

三、三分损益法,应该相信司马迁的记载

管子和司马迁各自的三分损益法虽各有千秋,但我们还是更应该相信司马迁的记载,理由有二:

其一,黄钟为宫音调,位于五音以及十二律吕之首,如果象管子那样先益后损,必然出现徵音之管高于宫音之官的情况,这显然会损害宫音之管的尊位,故不取管子的先益后损法,而取司马迁的先损后益法。

其二,司马迁的五音方位虽与河图之数不合,但亦有“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宫五,徵九”之理论依据。但这个理论依据明代嘉靖年间李文察“酉为寸法”之解读仍然不尽如意,清代江永《河图精蕴》中的解读也是依然不能和《黄帝内经》的方位配合不上。故而,司马迁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在此文中也只能成为悬案了。

本文到此结束吧。附带说一下,五音(宫商角徵羽)在十二律吕(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奇数为律,数为吕)中分别为:黄钟宫、太簇商、谷洗角、林钟徵、南吕羽。

明天开始写五音建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