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子是农村人最辛苦最劳累的日子,追溯中国种植稻谷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无论时代更替,手工割谷打谷一直延用至今。 “秋前十天无谷打,秋后十天满沟黄!”打谷是一种属于收获的农活,是在夏天和秋天进行的。一般是在小稻谷或者是稻谷脱粒时候进行,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最传统的打谷就是利用打谷桶。多是用手或者是木棍、用脚踏等方式进行的,让这些谷物脱粒即可。 小时候由于家里的劳动力少,且劳作方式很单一,所以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劳动力的一部分,跟着家里的大人一起打谷子,便成为我每年暑假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节目和主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鄂州那里的打谷子的工具相当简单,完全用手掼,所用工具称之为“掼桶”,是一种四方形的,倒梯形形状态的像船一样的东西,呈四方形(也有圆形),用厚约5厘米的四块木板,采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桶高约80厘米,上口宽底部窄,上大下小呈斗状,四角上方各留一个20厘米左右的榫头,好像长出的四只耳朵,作为搬动的把手。 秋收时节,人们把掼斗搬进稻田,妇女弯腰割谷、拢谷,男人掼谷、运谷。早晨太阳刚刚露脸,主人高声喊“掼谷子去了喽”!事先约好相帮的人走出家门,拉着家常议着家事牵着水牛向稻田走去。 由于“掼桶手”需要较大的力气,所以“掼桶手”一般由强壮的父母亲或者叔叔伯伯等大人担任,而我年纪较小,一般负责割稻谷。还有,负责掼谷子的人比较辛苦,我年纪较小时,是父母掼打谷子,我和弟弟妹妹们有时也会帮忙掼一下。 长年务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爸爸曾告诉我们,掼谷子是讲究手法的,双手握紧谷杆,高高举过头顶,用力往掼斗砸下去,金黄的稻粒簌簌滚落到“掼斗”底,“乒乓砰砰”声音响彻稻田上空,这样反复几次,直到谷粒脱离干净为止。当掼斗里的谷粒沉积到一定数量后,便用撮箕将其撮起倒入塑料袋。当需要移动掼斗时,两个人握住前边的两只“耳朵”拉,后面的人用力推,就把掼斗移动到需要放置的地方。每年打完谷子后,要把“掼斗”洗干净,晾晒干,如果“掼斗”有缝隙,须修补好,以免来年打谷子时漏谷粒。 关于这些掼谷的动作还有些好几个很动听的名字,如先把谷子在腰上绕一下,再摔打下来,就美日其名“黄牛缠腰”;如先把谷子在头顶上绕一下,再摔打下来,就美日其名“雪花盖顶”;而我却终究没有学会,因为我将谷子在空中转了一圈之后,再往下摔时,通常谷把早就从我的手中飞出去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反正掼桶里面一粒也没有。 当然,掼谷之前还需要割稻谷。 割稻谷的活算不上辛苦,如果田干的话,可以蹲在田里,如果田里有水,也可以双腿插在水田里。割稻谷用的刀叫齿链,谷子可以一株一株地割,也可以多握住几株割,割谷杆时要刀口朝下(这是母亲一再强调的),而且要带一个旋转的动作。一般是以10—12株为一堆,可以上下叠放,上面的根部朝左,下面的根部就要朝右,以此类推摆放,以方便打谷子掼的人顺手,整整齐齐地码好,一排一排,如操场上训练的士兵一样,摆多了往后一看,有时还觉得颇有成就感。 不过,腰弯久了会胀得酸痛,我们叫痛时,那时我最想的,就是能到田边上去以胶鞋或者凉鞋做枕头,美美地睡上几分钟,做一个白日梦。父母就会提出诸如“科玛(青蛙)无颈,细伢无腰”不会痛之类的辩论意见,由于当时我还小,所以一时也就找不出强有力的理由来反驳。 好在,家里只有两亩多的水田,且每块田的面积较小,又比较分散。所以,打谷子前前后后要花去十天左右的时间。 打谷子的一天的生活安排大致如下:清晨6点左右,当我们睡得最香的时候,父母便会把大家叫醒,拽着我们带好劳作工具到田边去,一路上我们半睡半醒。 因为早上天气凉爽,所以是做农活的大好时光。干活干到8、9点钟,回家吃早饭。吃了早饭没有休息,又立即奔赴田里继续打谷子。中午12点至15点钟收工,回家吃中午饭,然后我们小孩子睡觉,大人们则晒谷子,有时也会小憩片刻。因为中午的太阳太大,再勤劳的父辈们都不会在中午的大太阳下顶着炙炙烈日干活。 休息两三个钟头后,下午三四点钟又出发,就如同《西游记》的主题歌一样:“你挑着箩,我牵着马,斗罢艰险又出发……”。这样下午要一直做到天全部黑看不见为止。 由于这样打谷的方法过于简单粗俗,不仅耗时耗力还糟蹋粮食。后来,直接将稻子捆成草头挑回到家门口的道场上,用石磙撵,用连盘打,或者一人扶着草头的根部,另外两个人手持木棍用力狠狠的朝稻穗头部打去,沉甸甸的稻穗瞬时就哗啦啦的自落下,下面铺上塑料布接住稻谷,这样一来粮食基本就全部收成到了,一粒也糟蹋不了。 打下稻谷的稻杆要扎好晒好,因为那是家里做饭用的燃料。割谷子和捆谷杆是最辛苦的活,因为稻谷的叶边有像齿轮一样的很锋利的小口,割在出了汗水的皮肤上,不但奇痒无比,而且还会割出一道道小口,有时皮肤会过敏,脖子和肚子上都是红肿的,肿起来就一条条的,像吃饱了东西的秋后的小虫。 晚上回到家时,一身几乎快要散架了。吃完饭后,洗一个澡,这时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摇扇一边听大人们讲故事。 一般来说,父亲会利用劳作了一天的这个机会,教育我们说:一定要努力读书,不然就要当一辈子的农民,天天做这么辛苦的农活。这对于我们三个正在求学读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激励和鞭策,好过一千次的纯粹的告诫和劝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