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善和硕特部历史

 戈壁风神 2021-11-26

阿拉善盟(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盟辖土地东始贺兰山西至马鬃山,跨宽约831公里,北始中蒙边境,南至香山、龙首山、贺立山,跨长约598公里,总面积269.885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22.8%,面积最大的盟。

阿拉善盟东缘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海市接壤,东南缘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银川、青铜峡、中宁县、中卫市毗邻,西、西南缘与甘肃省景泰县、古浪县、武威市、民勤县、永昌县、山丹县、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玉门市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北缘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741.85公里。

由于阿拉善盟位于亚洲大陆内陆的甘肃、宁夏、新疆内陆东缘,内蒙古高原西缘,故被称为阿拉善高原。

和硕特蒙古的渊源

和硕特为卫拉特部之一,“和硕特”源于和硕(意为载物),“和硕特”指游牧所搭载的简易住房(帐篷)的卫拉特称之为“有和硕帐篷的人们”或“很多和硕特帐篷”,这个称谓后来演变成“和硕特”。和硕特祖辈为孛儿只斤姓氏,贵族,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或黄金家族成员。

和硕特部的崛起

16世纪中叶,随着统治整个卫拉特部的鄂森汗的去世,卓罗斯部的势力衰退,和硕特部逐渐壮大崛起。和硕特博贝密尔咱、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固始汗、奥其尔土司亲汗等五均在汗位,在卫拉特历史上影响极大。

和硕特汗国的成立

17世纪初叶,卫拉特联盟空前强盛,人口剧增,牲畜增多,草场拥挤。为争夺更大的草场而内战不断,卫拉特联盟的部分部落首领率众庶民开始往外迁徙。这时,和硕特固始汗伺机占领草场的愿望日益剧增。恰在此时,青海西藏内乱伏起,西藏喇嘛教的红教和黄教之间的斗争尤为突出,在此斗争中黄教敗下阵,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请求卫拉特联盟的固始汗出兵解围。

1636年秋,固始汗成立扶持黄教的联合军,征讨青海西藏,1642年,占领青海西藏后,汗宫设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坐在了汗位宝座,统领青海西藏的广袤地域,成立了强大的和硕特汗国。

阿拉善旗由来

巴彦阿巴亥阿尤西四子额尔克济农和罗理率居住于青海的千户七千余庶民过赛罕扎拜关(现嘉峪关),1677年进入阿拉善地界时,该地域已经属清廷统治。在此情景下无奈表示愿意归顺朝廷,划分疆土的要求得到清朝允许,1686年,“授巴嘎图尔额尔克济农朝廷贝勒”,另建一旗设札萨克,管属庶民,建苏建制居住”。始建阿拉善旗时,虽然按照内四十九旗,外五十七旗的建制成立,但不属于任何盟区的管辖,成立了“阿拉善和硕特旗”特别旗。

阿拉善和硕特厄鲁特旗

札萨克衙门沿格

1697年阿拉善旗正式成立以来,巴图尔额克济农和罗理诺颜将旗衙门设立在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巴彦乌拉那林哈日地方以北的扎格茂墩地,盖起蒙古包居住。1704年和罗理诺颜将设在扎格茂墩地的旗衙门迁移到现。

阿拉善和硕特部(后裔)

和硕特部固始汗率众庶民定居于青海,虽然多数和硕特部跟随固始汗迁徙,但是和硕特部敖其尔图思琴汗在塔尔巴岱附近,阿巴赖台吉在额尔齐思河中游附近,棍都愣吾巴士在乌鲁木齐附近,固始汗四子巴彦阿巴亥阿尤希在天山北麓附近游附,留守原地。

1677年,巴彦阿巴亥阿尤西携四个儿子迁徙至青海,其他十二个儿子率众庶民迁徙至阿拉善。1697年,乾隆皇帝授巴彦阿理朝廷贝勒爵位,阿拉善和硕特旗正式成立,成为阿拉善和硕特部的先祖,主要聚居在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

蒙古国和俄罗斯和硕特

现蒙古国科布都升布尔汗县和俄罗斯联邦布尔梅克共和国萨尔帕也聚居少数和硕特部蒙古人。

肃北和硕特部

现聚居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和硕特蒙古人是清朝中叶,从青海迁徙至肃北的和硕特部后裔,也称为“祁连山蒙古人”。

新疆和硕特部

16—17世纪,固始汗二哥棍都巴士三子多尔吉率众庶民迁徙至伏尔加河,1771年,随喔巴希汗回归祖国。也称为“哈尔沙尔和硕特”。现主要聚居在新疆巴彦高勒蒙古族自治州和静县和博斯腾县。

青海和硕特部

聚居于青海的和硕特蒙古族主要是著名的青海八台吉,固始汗八个儿子的后裔和青海29个旗的子民。至今大部分和硕特蒙古人已经被当地藏族同化。一部分主要聚居在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等地,也称为“德都蒙古”(意为上蒙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