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侧趾畸形的发病机制与术前评估

 fgjzn 2021-11-26

瑞麟导读:外侧趾畸形是指足第2-5趾的畸形,常见的类型为锤状趾、爪形趾、交叉趾、仰趾等。其发病常常与其他畸形类疾病相伴,如拇外翻、高弓足(特别是CMT疾病)等。发病机制涉及足趾的稳定结构的异常,如静态稳定结构与动态稳定结构。跖板及侧副韧带是最主要的静态稳定结构,而足内在肌与外在肌失衡是动态稳定结构异常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足内在肌(特别是蚓状肌)与足趾伸肌装置的动力特点将在本文是重点讨论,它们的功能异常在外侧趾畸形(特别是爪状趾畸形)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术前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畸形的种类(分别从解剖方向和解剖结构两个角度进行),以及畸形的僵硬程度、跖趾关节的稳定性。另外,还要注意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对评估畸形的发展及术后复发、手术方案的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根据前面所述的畸形发病机制及评估内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即治疗策略),将在下一次内容中进行阐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瑞麟:外侧趾畸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其他疾病伴随发生。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外伤(创伤性足趾缺如导致临近足趾水平方向受力不均、或单独的外伤性趾伸肌腱受损、跖板损伤导致的跖趾关节不稳)、神经肌腱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CMT等;这一类疾病的足趾畸形的发病机制常常是动态稳定结构异常,即足内在肌与外在肌失衡)、退行性病变或先天性原因(如重叠趾的发生多见于儿童,先天发生)、穿鞋不合适(过于拥挤或单个足趾过长)、类风湿性关节炎。

图片

瑞麟:外侧趾畸形的通常的畸形发展过程,但并不是每一种畸形的发生都沿用这一过程。如跖板损伤所致的跖趾关节矢状面不稳,从而出现跖趾关节向背侧半脱位或脱位,继而影响足内在肌和外在肌的功能,形成畸形。而神经肌肉类疾病(如CMT)所致的爪形趾畸形,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足内在肌与外在肌肌力失衡,畸形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不存在上图所示从左至右的过程。但所有外侧趾畸形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机制仍然是静态稳定结构受损和动态稳定结构异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足内在肌中的骨间肌(包括骨间背侧肌和骨间跖侧肌)和蚓状肌在外侧趾畸形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这里略做解剖学分析。骨间背侧肌的主要功能是外展足趾,骨间跖侧肌的主要功能是内收足趾。二者均具有一定的跖屈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的作用。

图片

蚓状肌起自趾长屈肌腱,止于足趾伸肌装置,主要功能是跖屈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另外还有一定的内收足趾的功能。

图片

瑞麟:近节趾骨在跖趾关节的位置主要取决于(起背伸功能的)趾长伸肌腱的悬吊机制和(起跖屈功能的)足内在肌(主要为蚓状肌,骨间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静态稳定结构中的跖板和关节囊的功能完整也很重要。

中节及远节趾骨的位置受趾短屈和趾长屈肌腱的力量影响,与足内在肌相拮抗。

跖趾关节处于中立位时,趾长伸肌腱功能完整(既有背伸趾间关节的作用,也有背伸趾间关节的作用),趾屈肌腱功能完整(既能屈曲趾间关节,也能屈曲跖趾关节)

当跖趾关节过伸时,趾长伸肌腱失去背伸趾间关节的作用,而趾屈肌腱失去了屈曲跖趾关节的作用。

因此,跖趾关节的中立位,是趾伸肌腱和趾屈肌腱发挥完整作用的前提条件。

图片

瑞麟:当跖趾关节背伸时,伸肌装置的近节趾骨悬吊结构处于紧张状态,而止于中远节趾的骨伸肌肌腱部分处于松弛状态,因此前者具有功能而后者功能丢失,这时,伸肌腱装置仅具有背伸跖趾关节的功能,而失去了背伸趾间关节的功能。

图片

图片

瑞麟:蚓状肌起自趾长屈肌腱,止于伸肌腱帽(近节趾骨背侧),自跖横韧带跖侧绕行于跖趾关节旋转点。其完整功能包括屈曲跖趾关节、背伸趾间关节。当跖趾关节处于背伸位时,蚓状肌止点向跖趾关节旋转点背侧移动并由远及近地靠近该旋转点,因此其作用力臂减小,力矩减小,功能减退。因此,跖趾关节背伸时,蚓状肌屈曲跖趾关节的功能将减退;同时,由于蚓状肌的止点止于伸肌装置,此时,伸肌装置失去了背伸趾间关节的功能,因此蚓状肌此时也同样失去了背伸趾间关节的功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联系我们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外科/足踝外科,山东大学足踝外科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