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 | 凤鸣于桐梓花开(桐梓支教日记)

 道德经学用 2021-11-2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往山区,走进基层,持一腔热血,行公益之心。

有山桐梓,亭亭独秀。

时间回到20198月,那时,我和同学共三人前往重庆市武隆区桐梓镇,在位于距离重庆主城将近260公里的崇山峻岭间的桐梓中学,担任初一、初二的教学工作。

初至桐梓,一切都是新奇的。本以为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因素,当地经济条件落后,交通封闭,但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将山外的世界与群山间散落的村子连接起来,下山不是难事。但近三小时的车程,使得我们三人完全不想再坐上中巴车上下山。本以为如此偏远的地区,学校应该比较落后,想不到学校竟然有着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每个教室都有三万元一套的数字教学设备。比起城里的学校,并不落后。也是因为交通不便,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商铺在桐梓镇都是有的,更是到处可买。大量的快递也可以直接送到山上。只是速度会比较慢,晚上几天时间罢了。几乎全覆盖的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水电等等基础设施都已经比较完善了。

当地不仅设施比较完备,未开发的景点,如天台山、情侣湖等还是避暑的好地方。不少人会在夏天来到凉爽的桐梓镇避暑。初见桐梓,真可谓“有山桐梓,亭亭独秀”。我们不禁想,自己是来支教,还是来度假的?

三尺讲台,一年之师。

201991日,桐梓中学近900名学生返校学习。我们支教老师正式开始教学工作。到那时,我们才明白为何会来到这里支教,我们这些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的“一年之师”究竟有着怎样的责任?!由于从小缺少父母陪伴,山上的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此外,学生大多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不爱与人交流。这些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引发的问题。而直接的结果就是山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考上普高,其余的只能去职高,或者辍学打工。

一年时间,我们见过抑郁割腕的学生;偷家里钱乱花后逃跑的学生;逃学玩手机的学生。其实这些在城里也常见,但留守儿童一旦出问题,爷爷奶奶们常常无力管教,于是班主任承担起部分缺失的家庭教育,甚至送学生去医院,带学生配眼镜等等。即便是我这样的支教老师,也常常送学生去医院。山上的孩子在最好奇,思绪最天马行空的年纪里,却少了关爱和引导。于是我们支教的老师决定不仅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更要力所能及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一次又一次讨论到底能做到什么?带给学生什么?我们三人教授的科目不同,一人是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一人是初一全年级的地理老师,我是初二全年级的政治老师。于是,我们结合各自科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语文老师会在中秋、清明、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开展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对父母亲说出心里话,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地理老师在印有世界各地名校的明信片上写上鼓励的话,发给进步的学生;而我常常通过小游戏,向学生强调诚信、友善、勤劳等等品质的重要性。除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关心,我们挑选部分学生,坚持每周陪他们走回家,借家访之行,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为他们提供帮助。

一程山路,路上花开。

桐梓中学会在每周五下午两点左右就放学,因为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走山路回家,最远的需要走6小时。其实从学校到各个乡村,政府都安排了班车,但为了省下来一周来回60元的车费,不少学生宁愿走路回家。以前老师们都会开车去学生家进行家访,但是像我们支教老师这样陪着一起走回家的,还是第一次见。一年内,我们开展了近30次家访,足迹遍及桐梓镇的6个乡村,共陪伴了将近50位学生走山路回家,累计步行400公里山路。部分学生也确实发生了改变,渐渐从不善言辞走向开朗、从内向自卑走向自信、从困惑迷茫走向坚定。

小豪是桐梓中学七年级四班的一位男生。个子小小的,坐在教室角落里,不爱说话,作业字迹潦草,成绩一直在年级倒数50名徘徊,这是最初一个月他在学校的表现。在简单了解他家中情况后,我们决定第一次的家访对象就是小豪。

“老师,你们真的要来我家吗?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老师陪我走山路回家。”出发前,小豪反复询问我们,在得到肯定后,他才放心地走在前面带路。回家途中,我们一直尝试主动和他交流。在交谈中得知,小豪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了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还上债务,他的父母带着6岁的妹妹在海南省打工,只有春节才会回来。当时正值深秋,天空下着绵绵的细雨,桐梓山上笼罩着厚重的山雾。我们一路随着小豪从蜿蜒的盘山公路走到泥泞的林间小路。这条陡峭的上学之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好走,有些坡必须要捡路边的树枝当作拐杖才能爬上去,路上还遇到过一条大青蛇,沿着山壁滑过,我们吓得全身冷汗。

原本以为一个半小时可以走完的路,我们走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了小豪家。他家是一间两层楼的木质吊脚屋,大门上被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满了一些常用字,其中大多数都是错别字。一到家,小豪就拿着猪草去喂猪。挖红薯、喂猪、晒猪草、掰苞谷对于山上的学生来说,是日常生活。他家大门上贴着一个写着“光荣之家”的牌子,小豪向我们解释,他爸爸以前是军人,将来,他也想去当兵。当时爷爷奶奶在干活没回家,而天色越来越暗,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在短暂交流休息后便启程回学校。回程又是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回四个小时的山路让结束第一次家访的我们感到筋疲力尽。

在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中,小豪的成绩从班级第44名进步到班级第40名,更愿意和老师还有其他同学交流了,上课也会瞪大眼睛盯着老师看,虽然成绩进步不明显,但是能感觉出来他更愿意去学了。

其实像小豪这样成绩差,但是性格好的学生不多,更多的是成绩差,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好多学生表面看起来非常开朗,其实非常不自信。只要一聊到父母,他们的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每周都会有好几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老师,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因为我吵架,我的成绩不可能会提高了,我觉得我就是爸爸妈妈的负担。”因为各种问题离异的家庭在桐梓山上并不少见,这对孩子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我们在开展家访前常常觉得孩子们的抗压能力不够,真正等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后才感慨到,是我们不知道小小的他们承担着多少压力。

回望近30次家访,我曾穿过黑夜中的重重山雾,曾在大雨中踏过山路上的层层泥泞,曾用双脚丈量上学之路,也曾感受孩子们心的温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和交错的林间幽径之间,孩子们的欢笑和泪水化为旧时光,成为我这一年支教生活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梓花漫漫,聚散匆匆。

原本计划好的活动和教学工作,因为疫情的原因全部取消。在隔离期间,我们只能上网课。开学后,为了赶教学进度,学生和老师每天都是超负荷上课,各种活动和趣味课堂自然都取消了。虽然学生依旧不喜欢政治课,但对于我这位即将离去的政治老师,他们还是愿意聊一聊、谈谈心的。

202079日,梓花满山开放,我们三人在匆匆间结束了一年的支教。因为害怕离别时不舍,我们拒绝了学生送行的要求,但是还是有学生偷偷赶来送行。看见学生早上5点出发走到镇上来送行,还有学校的老师特地赶来送了三箱土特产,我们三人感动得不得了。

坐上依旧折磨人的班车,看着沿途亘古不变的山景,下山的路途依旧云雾缭绕。我听着歌,心中全是这一年的点滴生活:山上的第一晚,我们坐在瓦楞纸上吃饭;喝了学生特意打的山泉,却水土不服;学生送的告别信和礼物……最难忘的还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

下了山,来到武隆火车站。望着这绵延的群山,它是山里的孩子走出去的天然屏障,它客观上造成了孩子们家庭的贫困,教育资源的短缺。孩子们的出路在何方?唯有教育才能为他们搭建起一座座走出崇山峻岭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而我们在这一年里努力为这桥梁添置砖石。乘上启程的火车,我们前往人生的新旅程。亲爱的孩子们,愿未来我们会在山外的世界再次相遇。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 | 星火编辑组

道德经学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