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

 大能猫的天地 2021-11-26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的第三本,副标题是“从列国到帝国”,因为杨照讲过诸子,本书大部分又洋洋洒洒讲上孟子墨子了。

前两本“中国是怎么出现的”和“文明的基因”。

看历史。我们能够掌握的,相对于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历史,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根据研究者的态度和眼光,历史也有所不同。比如史书中的“乱”、“平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称“农民起义”。再比如,根据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历史是有固定进程的,社会主义之前要有资本主义时期,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曾经很热,也让我们开始发现过去忽略的历史现象,比如商业活动、贸易组织、金融体系等。

春秋的时代精神。《春秋》书名来自书中固定的记录方式,年+季节+月,比如“春正月”、“夏六月”,所以简称“春秋”。我们可以假定,能够被记录的,应该是当时认为的大事,比如继承就是经常出现的记录,反映了周人的宗法世系控制不住局面了。《春秋》本文之外,还有“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特别是《左传》,以事解经,补充春秋。

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注意结局,程婴帮助赵氏孤儿复仇之后怎么样了呢,自杀了。《左传》里有很多视死如归的故事,今天看起来,春秋时代的人死得很轻率,比如戏曲里有伍子胥过关,拜托协助他的人不要泄密,这个人干脆就自杀了,保证不泄密。这种情节放在春秋时代还靠谱些,今天就是瞎胡闹了。春秋时代有一种价值观,活着不是第一要义,有更重要的东西,面对不同原则冲突,不去妥协、背叛,干脆就是选择死亡。

众多与春秋有关的文献中,死亡的故事占了很高比例,历史的一个作用,就在于保存人如何死去的故事,保证不被遗忘。古希腊历史也留下了许多自杀的故事,那个社会也有昂扬的个人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原则信念。

战国的时代精神。《春秋》记录终止于公元前481年,《资治通鉴》以前403年“三家分晋”为战国开始,那么中间80年去哪了。

春秋五霸是人、战国七雄是列国。春秋时期是一个"伯”来维系,是“有限战争”,战国时期是互相征伐。我们都知道五霸里有一个比较弱的上榜者,就是宋襄公,他能够成为“霸”靠坚守规矩,到了战国《韩非子》中记录这件事,明显是嘲弄态度了。这就是春秋和战国的不同。

《禹贡》假托大禹治水,这种地理知识,记录各州土地好坏,背后就是列国竞争下的需求,明显体现了战国的时代风貌。战国时期主张重农,当时是比较激进的意见,主流贵族教育是“五谷不分”的,包括能制造出那么灿烂的青铜器的时候,农业生产还是在用磨制石器,说明农业没那么重要。

都江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孤例,是在战国水利灌溉工程发展基础上才能出现的。

战争越来越频繁,需要后勤补给。我们听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为什么要带着水带着壶来,当时普遍的战场粮食是“糗”,米煮熟后风干,要吃的时候需要加水重新泡软。

“城”的贸易、商业功能在战国时期大幅提升,魏和秦争战中,一个重点就是争夺商业大城——定陶,定陶后来在楚汉之争的时候也很重要。

春秋时代富者必然是贵者,战国时期出现了单纯的富人,必然威胁原有的贵族秩序。

墨家。春秋以车战为主,所以有“千乘之国”、“一鼓作气”、“鸣金收兵”,是按照规则列阵的。战国常见“带甲百万”,进入铁器时代,弩也被发明出来。

战国时期,跳过各个封建层级,国君直接向庶民动员。“县”这个字本意是“悬”,指一块不在原有分封体系中、由国君直接统领的一块飞地。郡县制是战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不是秦独创的,重点是中央集权取代封建分层。

防御主要还是靠城,长城不仅有边地长城,也有内陆长城。

也是庶民崛起的背景,才会出现墨子和墨家。

《韩非子》有云“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家反对、攻击儒家,孟子也攻击墨家。到了《史记》中没有墨子的列传,在独尊儒术的大环境中,墨家遭到了冷落和遗忘。一直到清代考据学兴起,《墨子闲诂》终于让墨子成为一本可读的书。

“墨”可能是他受过墨刑的代号,《史记》说其是“宋之大夫”,我们找不到他贵族的背景,也无法确定出生地。

儒家“亲亲”、墨家“兼爱”;儒家重礼仪,墨家主“节葬”“非乐”;孔子推崇周公,为了争夺解释权,墨子推崇夏禹。也正是由于这种宣扬竞争,造成古代史纷乱的现象。

因为墨者有组织,不同于诸子著述,《墨子》的读者对象不是国君,而是组织内部成员。也和宣讲对象有关,《墨子》的行文风格也是反复举例、正反来回说。《兼爱上》的全篇内容如果在《论语》里,估计就是“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使天下兼相爱,治矣。”一句话完事。

《墨子》应该是其死后门生追记,才从秘密到公开。《墨辩》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其他部分有很大差别,反而和名家很接近,但《墨辩》是为了阐述学说,而不是纯粹诡辩,诞生应该早于名家。

楚辞。楚国比较强调自身与中原诸国的差异。提到楚,经常出现狂人形象。

     《楚辞》的文字运用形式和风格,来自南方的语言;内容上也不像《诗经》都是人事,更像商文化。《楚辞》是楚文化的菁华,有高度的巫祝性质。也因为不是单一现实导向的文化习惯,而是多重立体,神话与异界交织的环境中,才会有《天问》这样的作品,不能仅从屈原本人委屈的角度理解。

《楚辞》中的《九歌》可能是大型宫廷神话剧的记录,可以看出和贵族文化、仪式表演有关;《天问》也可能不是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出现,得益于战国时期个人主义的兴起,也得益于楚文化高度浪漫好恶的倾向(春秋有极端行为没有极端情绪),他的文字没有建立起一个“屈家”的诉求。

楚国当时的政治路线斗争就是亲秦派和秦齐派,屈原是亲齐派,他其实是抑郁症,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观、黑暗气氛。

《孟子》。墨家对于儒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孟子和荀子都是在墨家的挑战下、交锋刺激下进行发展的。《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主张爱好自己就不会打仗、孟子主张都爱别人就不再打仗,实际是针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提炼了一个标语氏的解决方案。其实墨家和杨朱都是一种乌托邦,迷人因为和现实不一样,也容易推销。

战国时期传统信念瓦解、急需寻找新的原则,涌现多种主张争相说服世人,孟子的基本信念还是老一套,《孟子》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他如何在一个对儒家主张不利的环境下,以雄辩的姿态将这些东西说的活泼、生猛。

我们不能天真的把《孟子》里记录的都当事实,他的写法就是搭建一个舞台,传递真正的君王、真正的问题、真正的往来论难。

《荀子》。荀子攻击“墨子蔽于用而不知闻”,就是功利主义;攻击“惠施蔽于辞而不知实”,就是光耍嘴皮子;攻击“荀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就是太强调自然。 

孔子认为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手段。孟子提出了一套性善理论,又给礼找了一个根。但荀子认为性恶,礼当然是靠习得的,是“伪”的,指“人为”。礼和法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弱点就是礼、强点就是法。所以荀子的学生是李斯、荀子的思想还影响了韩非子,他们都是法家。我们常说孔孟,其实很多是荀子的思想。秦暴卒后,曾经和法家有过密切关系的荀子,声望和地位自然从汉朝开始就下降了。

孔孟的礼是内在的、强调自我修养;荀子显然强调外在的、集体的一面。在战国后期,人们几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取一套可以实现的新秩序。

法家。法和其他诸子不同在于,它是现实主义的,不是考虑天下怎么样,而是国君干什么。法家没有创始人,它本身就是实践出来的,管仲、吴起、商鞅、李悝都是辅佐君王的人,而不是什么理论家。

我们一般说,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是重法派、慎到是重势派、申不到是重术派、韩非子是集大成者。其实法家前期和后期区别很大。

前期代表人物商鞅,废除世卿世禄、让君王和庶民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而且建立了可以流动的爵制,明确土地私有化。但他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国君和法什么关系,他最后也是死在这个上面。所以后来者,重势派认为国君把自己变成一个“非人”,君即是法的权威;而重术派认为国君关键在莫测。“术”到后来就成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睡虎地秦简来一窥秦朝律令制度的发达,这不能说是法家的贡献,是秦一直以来都相信法的作用。

秦。秦始皇反对分封儿子的时候说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其实这就是统一六国非常重要的条件。而战国时的“国际关系”和今天不一样,从来不是以列国并立为基础的,都是在假定如何彼此吞并蚕食,天下观念一直存在。

游士本质是自由、多元的,如果主张和别人一样,那就没有吸引力,游士们提供的是秩序想象,而法家直接是具体的秩序建构,虽然法家理论成熟的最晚,但靠秦的示范效应,逐渐的凸显出来。

“亡秦必楚”与其说是楚人性格,不如从中央难以控制边远地方、从地理距离来考虑。

吕不韦编《吕氏春秋》,那个时候写书的第一前提就是先表明立场、表明派别,但吕氏没有“子”没有“家”,它是个大杂烩。徐复观就认为吕氏想创建一个大融合系统、兼容并蓄,这种整合性、包纳性立场随着吕不韦倒台、李斯上台,而变成法家独大。

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马俑就不记了。战国,中国的思想建立起“过去的黄金时代”,乌托邦不在未来、而在过去,不仅儒家,都是尊古。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空前自信,他要睥睨历史。包括清理术士“误伤”儒生,就是这些儒生“以古非今”,干脆禁私学,无法学古自然无法非今。

整顿文字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形声字”的写法统一固定,六国形声如何结合都有自己的规律,比如左耳刀、右耳刀,就是在“书同文”过程中没有完全“纠正”过来的例子。

因为轻罪重罚,让秦“刑徒满天下”,外部动荡、内部缺乏接班安排,这个早熟的帝国终于倒塌。

汉朝建立。我们对于秦汉之际的了解基本全靠《史记》。

对于刘媪梦蛟龙受孕的故事,司马迁其实是“如果你要信我也没办法”的态度。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明显是一场刻意安排的宣传大戏,用来鼓励士气。虽然后世将韩信视为武将,但看史料,他的本事比较接近张良。

知识点:“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倶无猜,贞也。”翻译一下,处理任何事情,即使是生活琐事,也没有让人猜疑的,叫“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