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荐读】课程设计者的必读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春天的花开Iris 2021-11-26

写在前面:

2021年上半年报名徐莉老师的“成为课程设计师”课程的第一季,在她开出的第一季书单中已经读完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这本《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试图用以下文字概括出对我有深刻影响的内容以及我的实践体验,但这部43.7万字的大部头教学理论书对我来说,意义肯定已经超越了以下文字。

作者: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带给学生。作者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当前学校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并且直接提出了教学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值得骄傲的是,在没有读过任何课程设计相关书籍的情况下,我之前的儿童读书会带领和阅读课设计还是走了一条正确的路。先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偏好和能力,初步确定一个时间段内孩子阅读能力达到的目标,再以此来选择共读书籍和带入阅读策略。这其实就是以始为终的逆向设计啊!

其实如果读过课程设计之父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你就会发现,这个逆向设计的思路其实就是把泰勒的四大基本问题做了个顺序的调整。

泰勒书中的4个问题分别是: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2、如何选择处理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 杰伊·麦克泰格把第4个问题调整到了前面。先说目标,再说评估,最后才说课程设计。

这样的调整就让课程设计完全变成了结果导向的“以始为终”的做法。这样把目标前置的做法就是逆向设计。本书用这样的方法所要聚焦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 STEP 1  确定目标

逆向设计的做法其实是首先明确目标,其实也就是先找到方向,然后再找到如何评估目标和到达程度,最后才来确定怎样去做。而我们平时经常的做法可能是直接看自己能开什么课,比如发现了一本好书或掌握了一个内容,看看可以做成什么样的课,而不是先去考虑能让学习者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这是典型的从输入端来设计课程,而不是从输出端设计。

那么,怎样来确定目标呢?先来找到大概念。

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和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但它又不仅仅是事实或模糊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它是学科的核心,是需要被揭示的。最重要的是,大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是可以被迁移的。

尽管总结这么多,大概念对我来说仍是一个不好把握的内容。这本书给出了不少寻找大概念的建议,只有明确了核心任务,才能根据迁移任务制定目标。

书名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理解” ?理解就是知道吗?理解就是懂得吗?不,理解其实是一个有别于“知道”的概念。理解是多维和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方法,界定理解最好还是更为慎重一些。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中指出,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而本书对如何理解“理解”则从六个侧面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释。真正阐释了理解的含义的这6个侧面分别是: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

侧面一解释,是指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也就是不仅仅了解事实,还通过归纳和推理,系统合理的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了解了“为什么”和“怎么样”;

侧面二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

侧面三应用,能在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的使用和调整学到的知识;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看待、聆听观点,是一种成熟的思考,具有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他人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我认为用“移情”或者“同理”也许更好理解;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察觉到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

这六个侧面其实是表现了迁移的能力。明确了理解的深层意涵,再来看通向理解之门的 “基本问题”。好的问题都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它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强调多元的。包含有专题性基本问题和综合性基本问题。

有些老师会认为,基本问题在某些学科中有用,比如历史、英语等,但是在技能培养领域,如阅读、体育等学科中不起作用,有些人甚至说在技能领域根本没有基本问题。但对传授生活基本技能的课来说,自力更生就是一个大概念,就可以从中产生许多重要的问题。基本问题可以围绕与有效技能学习相关的四个大概念类别来架构,4个类别分别是关键概念、目的和意义、策略和战术、使用情境。

这本书还给出了基于理解六侧面的问题模版,帮助到课程设计者提出有价值的基本问题,如下图所示:

# STEP 2  确定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过程中的评估设定阶段与传统设计更显不同。我们不是在目标设计好后直接考虑教学,而是先寻求能够被看作是成功学习的证据。在设计活动之前,我们应先考虑的是针对阶段一的预期,结果相应的评估是什么,具体来说,什么才可以被看作是所寻求理解的证据。

这时需要思考的3个基本问题是:

1、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证明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

2、哪些具体特征可以判断他们达到了预期结果?

3、这些证据能够推断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吗?

这些问题分别从评估的类型、指标和量规、信度和效度提醒到评估者的思考。

布鲁姆在他的目标分类法中讨论应用和综合时说,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任务。我们经常听到的评估类型是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表现性任务可以算是过程性评估。真正的表现性任务因其独有的特点,有别于其它类型的评估,通常表现性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真实世界目标。由于GRASPS这些元素描述了真实评估的特征,所以可以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它。如下图所示

理解六侧面是测量理解的有效办法,他们标志着表现的各种类型,可以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图。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大概念,建立联系,展示他们的作品,解释他们的推理,以及从数据中归纳出理论。并且能够在新的或真实情境中使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学生能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阐明事件的另一方面,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识别潜在的假设,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其实他们就具有了洞察力。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神入也是同理,对过去或当前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估也就是自知。

# STEP 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确定了目标并设计了评估方案,那么怎样制定学习计划?什么样的计划才是一个好的计划?最简单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和有效性

那么又如何实现这两个特点?是教得少做得多吗?(动手活动贯穿始终?)是有强大的反馈系统,提供反复学习的机会吗?是和传统课堂相比有更多的沉浸式体验吗?

UbD一贯喜欢提供模版和教学策略,这里当然不会例外。教学计划中的where to要素能够让最佳设计体现出来。WHERETO强调了关键的思考;

W— 学习方向和学习原因, 确保学生了解所学单元的目标及其原因。

H — 吸引和保持,是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E — 探索和体验,准备和使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工具,知识以及技能来实现表现目标。

R— 反思、重新考虑与修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来重新思考大概念反思进展情况,并修改自己的设计工作。

E— 评估工作及进展,学生评估进展和自我评估提供机会。

T— 量身定制,即量体裁衣,反映个人的天赋兴趣风格和需求。

O— 为最佳效果而组织,合理组织,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理解而非肤浅了解。

WHERETO对构建和检测学习设计很有帮助,但是注意不要忽视了整体视---目标,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在这个阶段也是可以运用理解六侧面来检测任务的设计是否专注于帮助学生理解。

当然,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在目前已经有中央课程的情况下,再使用UbD的方式做课程设计,某种程度来说是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对于学校标准课程之外,创新教育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来说,UbD却是非常系统且有方法有工具的有效设计思路。

总体来说,UbD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任务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可能会颠覆课程设计者常规的课程设计思路,但目标明确后的设计,思路却更为清晰。

这种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让课程设计者带着问题来思考教学设计,而不是从教学内容出发来设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零散的、学了不会用的知识。它究竟有没有神奇的效果,只有亲自试一试,并坚持实践才知道,而我,已经开始了UbD的实践。

中文版

英文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